书愤教案33句
- 2023-04-06 16:47:24
书愤教案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书愤》题目讲解如下: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书了什么愤?
3、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4、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7、描绘出一种声势浩大、雄壮开阔的抗敌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将昔日战绩与今日的软弱不为,形成对比,更能体现诗人的忧愤。
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9、《书愤》赏析:
10、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11、《书愤》原文:
12、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13、《书愤》原文节奏划分
14、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5、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8、《书愤》从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既表现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诗人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汇集着豪壮的感情。
19、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0、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21、《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不是杜甫的。
22、颔联从气涌如山的回顾中,重点描绘了当年在东南和西北前线所接触的情况,把外景与诗人内心活动融合为一,写得有声有色、气慨万千,具有感人的力量。
23、《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5、陆游〔宋代〕
26、书的是英雄愤,书的是爱国愤,书的是不平愤、无奈愤,书的是诗人陆游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更书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千古同悲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激愤!
2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8、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29、“愤”字是全诗的基调。首联自我勾勒出愤怒者的形象,点明愤怒的原因是由于中原河山未能收复。
30、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书愤教案
3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2、选取了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意象。
33、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