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做人原则-通用114句
- 2023-05-17 10:26:22
道德经做人原则
1、不敢为天下先。
2、该句出自屈原的《离骚》。整句话的意思:骑着千里马奔驰,来吧,我愿意为君主在前面指引那道路(圣王之道)。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5、第二,征诸庶民。征,是验证。通过百姓的反映来看施政理念的好坏。人人都能遵守奉行,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
6、定律二: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变化。
7、久而久之,“焦虑”“浮躁”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时刻困扰着人们。那么,在如此喧嚣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保持本我呢?
8、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叫作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0、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11、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12、文天祥在他的名诗《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这种人虽已死,却要留住万古丹心的情怀,便是老子“死而不亡”精神的再现。
13、出自《汉书·梅福传》。广泛阅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
14、语出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15、评析:在这里,老子提出来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说法,成为哲学中一个著名的命题。其中包括两个元素即“祸”“福”。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人们往往喜福恶祸、趋利避害;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人们可以化悲为喜,或转利为害。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
16、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认为君子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7、定律三: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9、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20、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事情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始。
21、选自《文子》。【译文】不把水抽干来捕鱼,不将森林烧毁来捕猎。而有人就是为眼前利益而践踏长远利益。
2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3、借着飘风骤雨不能长久这一自然现象,老子向我们后人阐释人生无常这一人生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凡事抱着乐观的处世态度,积极地过好生活。
2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螺旋式上升的宇宙大循环体
25、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26、“1、有无”,“道”之门也
2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故“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无为本,有为末,培根固本,标本兼治,方是正统。
28、定律七:人生需要有目标,只有有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加努力奋斗。
29、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30、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达,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道德经做人原则
31、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
32、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奇,善忽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33、其实,“虚极静笃”说的就是我们人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静心”。哲学上有个观点叫“静能生慧”,与老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34、人以德立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经以育德为主,因此做人看道德经。
35、出自《大学》。“慎独”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人在独处时最容易对自己放松戒备,从而把自己最真实的本性表现出来。
36、评析: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特质,拥有这些特质,便可以实现“死而不亡”。值得注意的是,“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鬼神,也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是不朽的。
3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8、同时,这里还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一旦生命力达到极盛,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同理,看起来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过于外露,往往也无法持久,因此,老子才说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39、“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为”是统一。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1、、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42、意思是《易经》教人做事、《道德经》教人做人。
43、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4、乘骐骋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5、是的。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易经讲的就是天时地利和事理,所以做事看易经。
46、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务相比哪个更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个更痛苦?过分的私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4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8、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其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只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49、第四,建诸天地而不悖。与天地相参,相辅相成,依照天地自然的道理,而不违背。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天地之道。
50、道德经第26章宜戒轻躁
51、但是在具体为人处事之中,把君子与小人之间的行为分得太明确,这样的君子其实并不值得别人仰慕。
52、译文: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陈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只会惑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能显现;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获取功劳;不自我骄傲,反而更加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他争。
5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54、是以圣人(所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55、定律一:人生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56、定律四:人生中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终止,只要持续尝试,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57、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8、评析:凡事两面看,逆境和曲折不可怕,要知道突破逆境就有可能达到完美。挫折和失败也不是没有益处,要看到寻找到失败的原因,事物就会有向成功方向发展的可能。面对低潮期,不能气馁,找准了方向,经过努力就能迎来勃勃生机。
59、评析:老子运用辩证法看待人及万物。在他看来,好的统治者应该能够做到“清净”,一方面以无为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以寡欲克制自己。在老子看来,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应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60、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做人原则
61、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当我们明白了老子的无常观之后,即便遭受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勇敢地站起来,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黑暗走到了尽头,便是黎明的曙光。
62、同时,当我们取得成功之时,便不会骄傲自满,而是适时收敛光芒,总结过去,积蓄力量,继往开来。因为我们懂得成功并不能恒常不变,如果故步自封,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63、【译文】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64、笃志而体,君子也
65、一个人崇高的品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名夺利,既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有滴水石穿般的毅力。归根到底,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利他的精神,尽己所能去做力所能及而又惠及他人的事情,却不求回报。
66、出自《荀子·修身》。笃:固,坚定。体:履,实践,奋斗。意思是:有坚定的意志,为事业孜孜奋斗的人,就叫作君子。
67、评析: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过度,应该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富贵骄奢、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会导致祸害,一定要把握好度。
68、第三,考诸三王而不缪。以三王的标准来考核今日所行之事没有谬误。因革损益,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创新总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
69、出自《礼记》。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70、“有为无为”,“德”之性也。
71、不笑,不足以为道。
72、对于“上善若水”一词,相信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无论是在名家的书房,还是在老总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上善若水”的字画或者牌匾。那么,它的出处是哪里呢?
7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74、上善若水,其实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会一五一十地记录在自己的人生账单上,只是回报的价值形式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75、但凡能做大事之人,必是能沉得住气的人。当一个人遇事便气急败坏、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这个人能够做出多么高明的决策,到头来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直至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
76、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活下去,更为了活得好,人们终日里奔波劳碌。然而,俗话说得好:“这山看着那山高。”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是世人的常态。
77、所谓“知足不辱”,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78、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极静笃”的人生法则。在《齐善鸿讲道德经》一书中,齐善鸿教授作出如下释义:“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
7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1、《易经》的处世原则,是依据大自然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而来的,是因为宇宙的真理本身就有这些规律。因此顺应这大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得到最大的益处。这些原则把它拿来待人接物,就是做人处事的原则。
8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3、这是君子之道的六个基本原则:
84、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分散。对于矛盾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家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85、人的德行分为君子与小人,能遵守住人生的道义,做事的时候不偏不倚,才为君子。如果在利益面前妥协,为了所谓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便为小人。
86、评析:虚名与生命,哪一个更可贵?在本章里,老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事实上,吝惜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老子讲的只是针对宠辱荣患和虚名货利而言的,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而是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
87、博览兼听,谋及疏贱。
88、——老子
89、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善鸿在他的新书《齐善鸿讲道德经》中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说:“悟道后的善,谓之上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9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道德经做人原则
91、人性善恶皆阴阳,法儒道层级管理势在
92、君子必慎其独也。
93、定律五: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是时间,珍惜时间,过好每一天。
94、定律六:人生需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95、评析:在这里,老子谈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从“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等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了这种转化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强调了得道者应该居于柔弱的一面,这也正符合老子之前“知雄守雌”的观点。
9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7、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
98、评析: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松懈下来,导致失败。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不能懈怠,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9、第一,本诸身。从自己做起,以亲身实践为基础。凡所制作,都一一躬行实践,从自己身上立个标准。自己都无法履行的标准,只是一纸虚文而已。
10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1、译文:最完美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最大的盈利好似亏本。清静胜过扰动,寒冷胜过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02、无极而太极,太极归无极,世间万物皆阴阳。
103、懂得了出处以后,那么,它的具体涵义又是什么呢?
10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5、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106、对此,齐善鸿教授解释说:“狂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107、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108、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作“微明”。
109、《道德经》教人做人要诚实,要善良。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110、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1、评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空有满腔抱负,却总是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只着眼于大事,而忽略了从小事入手,一步一步做成大事。因此,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老子的这个命题也具有非凡的意义,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
112、评析:“贵柔”是《老子》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认为,“柔弱”是接近“道”的本质,所以“至柔”可以“几于道”。正是因为如此,真正的“柔”反而更加刚强,这与一直以来古人“以柔克刚”的观点相类似。
113、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114、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老子的人生法则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