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成熟的标志-集锦119句
- 2023-05-08 10:25:27
汉赋成熟的标志
1、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扬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2、模拟期和转变期
3、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把西汉王朝推上了繁荣富强的顶点,也把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之风引各了宫廷贵族竟相侈丽和夸多斗靡的高度。
4、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辞赋家完全是因为自己热爱才去创作,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想将它作为自己政治升迁的助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民百姓们可以凭借创作汉赋来谋得一官半职,使自己的阶级地位获得升迁,那么它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受追捧程度想必将蹭蹭提高。
5、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6、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7、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8、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9、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10、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汉赋。在两汉四百多年间的特殊环境下,它在当时的文学界成为主流,为中国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11、赋的特点
12、汉赋既然是由人来创作,那么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毕竟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总是来源于生活的。
13、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14、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仅存篇名。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
15、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16、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的形成必定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汉赋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在无数先人的发明创造之上,后人才能够借此建立完整的写作体系,毫无章法、乱写一通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喜欢看的。
17、汉代师傅创作兴盛的表现是出现了一批诗赋的代表人物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
18、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先人的前仆后继、在此领域的辛苦钻研,才最终促成了如今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面。而我们也更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并不断更新。
19、当然,乾隆写的诗是个例外,毕竟人家是皇帝。汉赋早在战国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雏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就是荀子。他曾写出《礼》《知》《云》等十篇作品,采取了通俗隐语的方法将这些事物铺陈开来、详细阐述。
20、《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将周朝的社会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赋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为汉赋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提供了借鉴。
21、就算不提政治,以后靠写作的本事当个教书先生也是极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继位不仅开创了一个中国古代王朝的盛世,也对汉赋的兴盛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2、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23、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24、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25、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26、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27、扬雄:《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长杨赋》、《蜀都赋》。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明人辑有《杨子云集》。《隋书·经籍志》有《杨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28、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著有《班兰台集》。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班固除给后世留下巨著《汉书》以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典引、诗赋、铭、颂等文章,在范晔(刘宋)写《后汉书》时尚存41篇,除《后汉书》中保留的三篇外,其余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尤其是《汉书·地理志》中。
29、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30、表现:一些“士族”阶层开始吟诗作对,涌现出一系列佳作
汉赋成熟的标志
31、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诗和赋的区别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32、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3、战国时期另外一名较为出名的赋作家叫宋玉,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等。但由于后几篇作品的记载较为模糊,因此并不能确定是他所作。
34、值得一提的是,宋玉和屈原都是楚国人,他也是屈原情感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继承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有些许相近。随着楚辞的影响力越发扩大,汉赋的风格逐渐建立,偏向于史诗宏大;而纵横家散文的兴起,则为赋的创作技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使其越来越丰富。
35、赋最早是战国时期出现的。
36、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37、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38、汉赋四大家
39、当时的汉赋还并不完善,无论是其自身的体系还是受众都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正是需要鼓励的时期。若是如司马相如这样的优秀辞赋家无法因为凭借赋的创作来获得实际利益,那么将很难说他们还会坚守在这一领域。
40、”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41、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政治生涯的前期过得却并不顺利。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对这种文学体裁没啥兴趣,"会景帝不好辞赋",所以他也只能做个武骑常侍。而之后司马相如的仕途能节节攀升,也就是因为汉武帝偶然一次读到他的作品,这才开始重用他。
42、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43、汉初骚体赋的作者和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等,以及淮南王刘安的宾客小山的《招隐士》等。《吊屈原赋》是贾谊遭忌后,被排挤到外地任长沙王太傅期间的作品。内中借追怀悼念屈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遭人忌妒的悲愤之情,其形式与风格酷似楚辞。《鹛鸟赋》则假借与鹏鸟对话来寄托对人生的感触,流露出老庄学派的忘物我、齐生死、等荣辱的消极思想,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身遭遇的牢骚不平。贾谊的赋,感情充沛,不像后来的散体大赋那样堆砌辞藻、追求篇幅。
44、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45、于是,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应运而出,汉赋这种文学体制也就产生并迅速风行于文坛了。
46、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47、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48、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49、司马相如赋的出现,作家竟相模仿,汉赋又进入了模拟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扬雄和班固。杨雄所开创的模拟之风,一直延续到张衡《归田赋》出现之前。
50、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1、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52、对前代文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53、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54、统治者的喜爱是推动汉赋繁荣的重要原因
55、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56、汉武帝在位时期是汉赋的成熟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水平比较高,社会比较安定,人们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来从事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了这一文学体系的发展。
57、而枚乘《七发》不仅采用答问形式,而且在答问中以夸张铺陈的手法和第三者的身份来叙事写物,从内容到形式都离开了《楚辞》而进入了汉赋的领域。
58、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59、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60、汉赋尽管存在着种种缺点,比如,内容和读者面不广,专事铺张而缺乏真情实感,喜欢堆砌奇文僻字等等,但它毕竟反映了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盛况,而且词采富丽,极富于想象力,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影响,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汉赋成熟的标志
61、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62、贾谊的《鵩鸟赋》,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但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云:“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63、不同的社会阶段奠定了汉赋不同的情感基调
64、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65、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66、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67、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汉朝当时虽然已经统一中国,但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相当凋敝落寞的姿态。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载道: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就连刘邦外出巡游甚至都找不到几匹颜色相同的马,社会生产之凋敝可见一斑。
68、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69、之后,多年的默默发展使整个国家进入繁荣阶段,大部分人民不再受困于温饱和贫穷。同时由于汉武帝等帝王对赋也表现出非常喜爱欣赏的态度,尤其是对帝王功绩和国家昌盛的歌颂这一类的赋作,这才使汉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各种优秀代表作如泉水涌出。
70、汉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后期就已出现。《荀子》中的《赋》,即为早期的赋。其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极接近于散文,又吸收了楚辞的辞彩华丽、手法渲染夸张等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文体。
7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72、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73、枚乘《七发》在汉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74、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是当时经济大繁荣,国家强盛的产物。
75、司马相如是汉赋成熟和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上林》二赋,把主客问的形式发展为铺张扬厉的固定体制,从此,汉赋进入了成熟和全盛时期。
76、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77、《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78、汉赋的产生的发展变化,经历了演变、全盛、模拟和转变四个时期。
79、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80、赋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那时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81、“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82、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83、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84、贾谊:《鵩鸟赋》
85、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86、通常说的汉赋,是指那种以“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为其内容的特点,以“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致文契”为其基本体制的汉代大赋。
87、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88、最后,《诗经》也对汉赋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诗经》对中国所有文学体裁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键影响。
89、事实上,汉赋前期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司马相如作为汉朝乃至整个中国都最为优秀的辞赋家之一,其文采必定是无可置疑的,《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随便拎一个都极具艺术价值,足以让后人奉为经典。
90、枚乘是西汉前期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七发》是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内中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直叙,层层展开,结构宏伟,辞采绚丽。全篇以散句为主,间有骚句,对音乐、狩猎等多有精彩比喻和描绘,尤以《广陵观涛》一节最为精彩,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澧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然如轻车之勒兵。……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沌沌,声如雷鼓。”其声情并茂,气势宏伟,令人如亲临其境。
汉赋成熟的标志
91、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92、从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分为汉初的骚体赋和汉武帝时期的散体大赋,以及后来的抒情小赋汉初的“骚体赋”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较短句式整齐,通篇用韵,以“兮”字为调,与楚辞相近,二者难以显著地加以区分。
93、因为抒情小赋从内容到体制都与汉赋大异共趣而与骚体赋接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就是张衡和赵壹。
94、汉初的贾谊和稍晚一些的枚乘,是演变期的代表作家。
95、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96、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97、为了使社会得到发展,汉初统治者主要实行以黄老之学为代表的清静无为政策。因此,汉赋在这时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风格上,都更多地呈现出先秦余韵,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般宏大。
98、汉武帝时期,国家空前统一强大,加之汉武帝好大喜功,颂声不绝,促使赋的创作呈现空前兴盛局面。而且汉武帝尽量将天下才子名士网罗到身边,为其歌功颂德。曾派使者以安车蒲轮的礼仪迎接枚乘进京,不幸枚乘老死途中;擅长作赋的司马相如,因所作《子虚》赋受到汉武帝赏识,也被召到朝廷,拜为郎官,专门为汉武帝作了一篇《上林》赋,供其欣赏成为散体大赋盛极一时的代表作。
99、虽然古代文学家们大部分思想境界都较高,道德素质水平也远超常人,但在吃饭上面跟平民百姓还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汉赋作的创作无法使作者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质利益,那么就将使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进入严重低谷期。
100、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01、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诗歌不能满足“润色鸿业”的要求,汉初那种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其主旨的骚体赋,也无法适应大事铺张歌颂统的需要。
102、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103、最后,许多汉赋当中都存在引用或者化用《诗经》经典句子的现象,许多修辞手法也同样是来源于《诗经》。
104、王褒:《洞箫赋》
105、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106、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107、《归田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转机之作。从此,汉赋进入了转变期。说是转变,其实,民衰亡。
108、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109、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110、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111、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112、由于汉赋本身的文学性质,导致它相比于唐诗宋词来说读起来更为晦涩和繁杂,因此也导致其受众较窄。但如果真要说普及层面的话,其实汉赋也并非不可触及,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句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113、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114、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115、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116、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117、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不只是说说而已。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善的政治体制和复杂多样的思想,促使无数中国人能够从身边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传世名作,唐诗宋词元曲早已深入人心,直至如今仍然是书本中的必学。
118、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119、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