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集合27句
- 2023-11-21 09:55:11
道家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
1、“显学”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然而韩非举儒墨为显学是为了要秦王废除批判两家指出两家之害,而同样影响巨大的道法则没有列举,私心颇大。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2、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3、儒家简介:
4、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5、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6、儒家的思想也属于入世文化,但涉及范围更窄,仅限于人情世故而不涉及其余。其“中庸之道”认为:行不过界,事不过分;凡诸不过,乃为中庸。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执中为用,和而不同。道家虽然为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但没有为世人提供可资使用的方法论。
7、显学简介:
8、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9、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10、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家和墨家。
11、量腹而食是指人吃饭的时候不能吃的太多,要吃饱就行,这就叫量腹而食。过犹不及指的是凡事都要有一个过程有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和而不同,说的是人和人之间或者是某些事情看起来很合拍,但是本质上却差的很远
1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13、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对人而言,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崇尚为人处世执中不过,维护故有秩序。
14、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把学问分为显学和玄学。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显学根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而忽视了对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发生主观的错误,带来新的错误。当然显学的不足可以通过玄学来丰富。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也只有扬长避短确定诊断发挥正确的部分,适时改变完善服务于对现实发展需要的实践。遵循宇宙发展创建的规律,无论曾经存在还是现存在,都应该得到发展;显学无疑应该成为未来创建的重要内容。
15、四、道家、儒家文化交织作用,成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辉煌封建史。道家的思想属于出世文化,可以说,道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站在超自然的立场看待万事万物。明示了人是自然世界的一份子,应该遵道而行以修德,不能任意妄为以成仙。
16、所道法“自然虽然”实事求是,但曲高和寡;“人定胜天”虽然狂妄自大,却极其实用;“中庸之道”虽然无益进取,却利于守成。
17、显学: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
18、儒家根本不提及全面的世界观,只为世人提供了人文范围内抱残守缺的方法论。
19、一、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对人而言,道家主张遵道而行以为德,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老子《道德经》的这一思想应该是高屋建瓴的,站在人之外看待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它悟透了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宇宙中的位置;阐明了人、地、天、道之间自然有序的终极关系,是为真理,因而赢得了万经之王的美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极具智慧者的高度认可。
20、墨家简介:
21、无为,是无所作为,不作过多的人为干预。无为而治者,以「法自然」之道来治理,人民自然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22、由此,我们看到:两千年来,每当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改朝换代的时候,胜利者总是高举道家高尚正确的“替天行道”大旗,推翻旧王朝,建立起新秩序。得势后,迅速扔掉道家,转而推崇儒家的守成理论来安顿、治理天下。久而久之,待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又进入下一个轮回,这就是著名的封建王朝周期论。
23、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24、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5、中,则不偏向任何一方;庸,则不随便改;中庸之道就是「中和恒常」,不偏不倚地,容许「和而不同」,合乎「中道」的方法。
26、前者是儒家学说,是「不偏不易」的处世做事哲学;后者是道家主张,强调「顺应自然」,便能治理天下。
27、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