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优选127句】
- 2023-05-07 12:54:46
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
1、九,寡不敌众。
2、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3、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4、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八,与民同乐。
6、三、杀豚不欺子
7、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8、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9、十,缘木求鱼。
10、二、断杼教子:
11、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12、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13、七,王顾左右而言他。
14、二十五,茅塞顿开。
15、二十一,好为人师。
16、与孟子有关的故事:
17、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
18、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19、断织喻学
20、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
21、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
22、起初孟子与其母亲住在邹城马鞍山下的凫村,由于附近是坟场,孟子即和邻近的小孩学习埋死人的游戏,孟母深感不妥,迁居至庙户营村。
23、二十九,同流合污。
24、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5、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6、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
27、四,事半功倍。
28、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29、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30、二,心悦诚服。
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
31、十四,不言而喻。
32、释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
33、六,水深火热。
34、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5、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36、五,出尔反尔。
37、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38、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
39、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
40、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1、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42、杀豚不欺子;
43、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4、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
45、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46、三,出类拔萃。
47、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
48、释义:却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
49、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50、孟母三迁;
5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52、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53、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
54、二十八,舍生取义。
55、十二,君子远庖厨。
56、孟子受教
57、孟母三迁
58、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59、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60、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
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
61、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62、答:三个典故是三迁择邻、断杼教子、杀豚不其子。
63、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64、十七,当务之急。
65、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66、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67、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68、二十二,何出此言。
69、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70、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
71、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7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3、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74、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75、十九,反求诸己。
76、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
77、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78、二十四,乱臣贼子。
79、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80、一、三迁择邻:
81、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82、二十六,却之不恭。
83、三十,为富不仁。
84、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
85、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86、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87、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88、十六,此一时,彼一时。
89、但村内常有市集买卖,孟子又开始玩起买卖讲价的游戏,孟母仍觉不妥,又迁至学校附近(可能在邹城内),孟子遂开始模仿学生学习礼仪的情形,孟母大悦,欣慰于居得其所。
90、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
9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2、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93、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94、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5、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
96、杀豚不欺子
97、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
98、十三,杯水车薪。
99、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100、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1]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101、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10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103、十八,独善其身。
104、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105、十一,明察秋毫。
106、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07、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08、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109、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110、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11、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
112、一,五十步笑百步。
113、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114、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15、《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116、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117、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
118、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119、始作俑者;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0、始作俑者
孟子的文言文小故事
12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122、二十七,舍我其谁。
123、孟子受教;
124、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25、断织喻学;
126、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
127、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