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案大全 > 和其光汇总43句

和其光汇总43句

  • 2023-05-05 09:52:28
  • 编辑

和其光

1、现在对“和其光,同其尘”的通常的译解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诟尘”(任继愈《老子新解》),“含敛光耀,混同尘世”(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折了锋芒,消解了声响,调合了光辉,混同于尘埃,这叫做“玄同”。道是万物之母,没有道也就没有万物的存在,所以道才是宇宙中最伟大、最真实的存在。但它却不恃功居万物之上,为王为主,反而以虚和无的形式,存在于万物之下之后,比尘埃还不起眼。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道”存在。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以玄同讲的仍然无为。

3、四十二章和前一章五十五章讲的都是“和”,五十六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4、出处:道德经·第四章

5、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原文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意思是:减弱它的锋芒,消除它的纷扰,和它的光辉和谐相处,和它的尘土融为一体。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众生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倡导人们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天地万物,消除争端,促进和谐。

6、“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与好坏都能相合,不自立异。后多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和光:把所有的光中和在一起。同尘:与尘俗混同。浮生事,是指社会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事,就是人生的种种际遇

7、语出《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8、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9、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和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在这个俗世中,人和环境真正的和光是身体混迹于尘境,但是又不被这个环境和他人的观念所染。

10、“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第五篇道章[王弼本四章]》、《第十九篇德章[王弼本五十六章]》,后来变为成语“和光同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11、“和其光,同其尘”,是借用万水归“渊”后,水的化而为一,来论述“道”的虚无本质。意思是挫锋销芒、无为不争,回归道性。“和其光,同其尘”就是万水归渊的消解过程,也是人生修行的妙道真理。

12、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某些成功者变得平淡无奇,失去原有的锋芒和鲜活。

13、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

14、春秋时期·老子

15、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16、就像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尘的精妙境界了,这也是老子清静无为的真实含义。室内放置一盏灯,灯光都会直接照遍整个房间,当多增加几盏灯时,每盏灯的光不会互相有所妨碍,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处继续遍照整个房间,这种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状态。

17、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第五篇道章[王弼本四章]》、《第十九篇德章[王弼本五十六章]》,后来变为成语“和光同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18、译文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19、《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本章老子继续宣扬蒙昧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即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同一”状态中。因此,凡能领悟“玄同”的人,最为天下人所重视。

20、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2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削弱其锋芒,化解其纷争,使其平凡无奇。

22、因为把“和”解释为“涵蓄”、“含敛”有增词释经之嫌,所以,我在《还吾老子》里译为“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在《老子走近青年》里进一步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

23、摘自《老子·道经·第四章》

24、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要抑制自己的锐气,化解争端,与世无争。其中,“挫其锐”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锐气和冲动,不要轻易发怒或激动;“解其纷”则表示要化解争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其光”则指的是与自己相处的人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争执而互相伤害;“同其尘”则表示要和平共处,融入社会生活,不要过于脱离现实。这句话旨在告诫人们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与他人争斗,要以宽容包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过上安康愉快的生活。

25、白话文释义: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2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是: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一句话的出处是老子写的道德经的第四章。

27、此句意思是成语和光同尘。把自己的光辉和尘土放在一起。。

28、展开全部

29、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味着“限制强者、调和争端、平等一切”。其中“挫其锐”指的是限制强者的力量和威势,防止其过于猖獗;“解其纷”则是调解这个世界的纷争,让人们和睦相处;“和其光”指让每个人的光芒都能照到,没有人被忽视或压制;“同其尘”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高人一等,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值得被尊重和关注。总之,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平等、和谐、理性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30、从王弼注的这层意思,后世对“和光同尘”的解释,引申出“与世浮沉,随波逐流而不立异”(《辞源》)的意思。

和其光

3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是: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其中锐:锋芒。纷:纷扰。和光:把所有的光中和在一起。

32、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

3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34、这个成语源于《道德经》,提出了宁静、谦虚的人生态度,不要追逐名利,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35、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36、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

37、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警示我们要避免盲目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把人生价值放在更为深刻和持久的价值追求上,如内心的平静、生命的真谛等。

38、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39、”没有特别推崇的,物(生命体)的竞争就可以避免偏向;没有特别轻贱的,物的厌弃就可以避免偏向。

40、这句话的意思是完全的融入于周围的环境之中,感受到周围的所有的事物的不同,在这个世界之中,只有当我们体会到更多的不同的东西之后,才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人才会变得更加的幸福,坚强。仔细地去感触这些不同的东西,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

4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2、扩展资料

43、解释: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