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的故事简写20精选25句
- 2024-03-08 15:00:29
对牛弹琴的故事简写20
1、对调皮的小明讲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
2、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不懂,真是对牛弹琴。相关歇后语:1.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2.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3.抱着琵琶进磨坊-对牛弹琴
3、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4、对牛弹琴的动物是牛。对牛弹琴意思是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用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5、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
6、《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7、譬如女娲补天是关于人类的起源的思考,夸父逐日是对于太阳落山的恐惧,神农尝百草是关于识别草药的应用,盘古开天辟地是关于混沌创世纪的理解,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是关于天上日月星辰不断运行的理解。
8、对牛弹琴这个故事当然属于成语故事啦。
9、对牛弹琴[duìniútánqín]释义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出处语出《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禅师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典故“对牛弹琴”出自东汉学者牟融《牟子理惑论》中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原文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0、它最大的特色除了虚构的性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神奇的想象。
11、而成语故事,它虽然也有虚构的性质,但是它的故事当中,不一定具备神怪的形象,或者说是不是我国传统中流传下来的成体系的神怪的形象。
12、对牛弹琴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13、【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14、背着牛头不认账-死赖
15、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16、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明仪改弹像坟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他最后说:所以,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等于白讲,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17、对牛弹琴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公明仪的人,他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弟子。有一天,公明仪在野外弹琴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一只低头吃草的牛,公明仪就想着谈一首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给牛听听。
18、【成语故事】:
19、对牛弹琴-牛不入耳2.对牛弹琴-一窍不通3.对牛弹琴-白费劲相关介绍: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出处:东汉牟融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②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译文: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扩展资料例句:1.你给他讲那些高科技理论简直是对牛弹琴。
20、不料,一曲弹罢,那只牛依然没有任何变化,还是与之前一样埋着头,吃着地上的草。于是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起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这时听到声音的牛,立刻摇动着尾巴,小步地向弹琴的公明仪走了过来。
21、是生肖龙。龙谐音“聋”,牛无法听懂音乐,近似于“聋”。
22、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理解的创作物。比如看到打雷了就想到有雷神。看到太阳升起来了,就想到有跟太阳有关的神明。
23、[duìniútánqín]对牛弹琴不是成语故事
24、对牛弹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说话做事情要看对象,对身份、思想高度不同的人,应采取相对应的沟通方式。对牛弹琴出自《牟子理惑论》一书,作为成语,它比喻徒劳无功地跟脑子愚笨的人谈论一些高深的道理。
25、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