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成语及解释【44句文案】
- 2024-02-27 13:29:00
关于三国的成语及解释
1、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七擒七纵:刘备死后,蜀国的南方各个部落先后叛乱,诸葛亮在治丧结束后立即发兵平乱。诸葛亮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七擒七纵”的过程中征服地方首领孟获,从而使南方恢复了秩序,得到了长治久安,从而为其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4、手不释卷: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5、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6、吴下阿蒙,出言不逊,作奸犯科,
7、封金挂印,养精蓄锐,万死不辞,
8、三分一统,三国,三国,带四的成语很少很少,桃园三结拜,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骄,三丢周瑜,单骑救主……如果强算带四的话,三分一统,三加一算是四吧,三英战吕布一共四个人。
9、龙骧虎步:像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概威武雄壮。
10、拼音是děngxiánzhībèi,意思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11、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12、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13、译文:魏国有邓艾,他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14、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15、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6、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7、缓兵之计,步罡踏斗,鼓角齐鸣,
1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19、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20、三国时期的魏蜀吳的四字成语是:三足鼎立!
21、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22、锦囊妙计,偃旗息鼓,知遇之恩,
23、三英战吕布,虽然字面是三,但是有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一共是四个人。
24、不出所料,先礼后兵,背若芒刺,
25、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6、安身之地,一面之词,笑容可掬,
27、蒋干盗书,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nggàndàoshū,意思是比喻上当受骗,出自《三国演义》。
2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9、刮骨疗毒: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30、三足鼎立,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zúdǐnglì。意思是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东汉于洛阳灭亡。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关于三国的成语及解释
31、三足鼎立。
32、强词夺理。
33、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34、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5、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步成诗,
36、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7、割发代首:字面意思: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38、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曹操手下谋士;书:书信。赤壁之战时,奉曹操之命,劝说东吴大将周瑜归降。周瑜设下反间计,让蒋干偷看了假信,使曹操杀掉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比喻人上当受骗。
39、等闲之辈
40、谋事在人,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4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42、举一个好笑的例子吧,“蒋干盗书”。
43、成语释义
44、该典故讲述了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