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避雷针实验38句
- 2024-01-11 09:25:37
富兰克林避雷针实验
1、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2、富兰克林继续汲取着天上的火花,并将它保存在莱登瓶中,但这里有个重点必须强调:雷电并没有击中风筝,其实这并非富兰克林的本意,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还好富兰克林幸运地逃过一劫,如果雷电真的击中风筝,他可能无法好端端的签下独立宣言并写下《理查德年鉴》了(PoorRichard’sAlmanac).
3、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4、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5、实际上,避雷针在我国出现最早.据《谷梁传》《左传》《淮南子》等著作记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即出现了为防止雷击而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室”.宋朝以来,许多建筑物都有不同形式的“雷公柱”.广西真武阁四柱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的人有地方避开雷击,消除了电学上所称“跨步电压”的危险.
6、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装上避雷针装置。但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7、这次隔离亭和风筝实验的意义,不独是电子历史上的创举,它对美国的历史也非常的重要.这次实验中所发明的避雷针更在未来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8、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9、铁棒是导电的,按在风筝上,是为了捕捉到雷电,然后求证天雷电和人间电是同一东西的假说。
10、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11、年,法国人马卡连在游历我国后,写了一部书,名叫《中国新事》,他在书中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蕊子,这金属蕊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如果有雷打在房屋上,它就会顺着舌头跑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险.”这说明我国的避雷针已经同现代的避雷针原理相同.从时间上看,1688年马卡连来中国游历,本身已比富兰克林的实验早了64年,那么避雷针的出现最早的应属中国.如果以避雷装置出现的时间而论,中国在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1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已在欧洲大获全胜,他正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13、富兰克林。
14、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5、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16、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17、年,法国人马卡连在游历我国后,写了一部书,名叫《中国新事》,他在书中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蕊子,这金属蕊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如果有雷打在房屋上,它就会顺着舌头跑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险.”这说明我国的避雷针已经同现代的避雷针原理相同.从时间上看,1688年马卡连来中国游历,本身已比富兰克林的实验早了64年,那么避雷针的出现最早的应属中国.如果以避雷装置出现的时间而论,中国在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18、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进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此次试验后,富兰克林认为,如果将一根金属棒安置在建筑物的顶部,并且以金属细线连接到地面,那么所有接近建筑物的闪电都会被引导至地面,而不至于损坏建筑物。
19、避雷针是1752年7月发明的。
20、富兰克林用手拿卷线圈的铁丝,在雷电雨夜闪电划过风筝,富兰克林的手有麻木感,他激动地大叫“我被电击了!”回到家,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实验瓶,进行电学实验,果然科学家的假说成立。
21、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而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以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有避雷针。
22、说美国是先有大学后立国。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们。美国八所常春藤大学的年龄都比美国建国时间长。
23、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24、大部分书刊都认为是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最先发明的.
25、富兰克林是大发明家科学家,也是政治家教育家。他是美国立国的《大宪章》起草人之一,他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是宾大的第一任校长。
26、避雷针是1750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接闪装置。用镀锌圆钢或镀锌钢管制成的尖形金属杆,竖立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它保护的范围是以针顶点向下作与针成45°夹角的正圆锥体的空间。如需扩大保护的范围,可以用两支或更多支的避雷针联合起来使用。
27、一般都认为发明避雷针的人是18世纪的罗蒙诺索夫和富兰克林。其实,最早认识避雷术的还是在我国。公元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在游历中国后,写了一本《中国新事》的书,书中写道:“……,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上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从这里看来,我国对避雷针的应用,比富兰克林作的雷电实验要早两个世纪以上。
28、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29、当然最后,主教与时俱进,找到了圣经里的依据。纷纷为自己的教堂装上了避雷针
30、年7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富兰克林避雷针实验
31、注意:这个试验是很危险的,千万不要擅自尝试。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
32、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33、避雷针发明者
34、我国科学家经过科学论证,证实远在三国和南北朝时代的建筑物就有了“避雷室”装置。有关专家还认为:现在的广西真武阁四柱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了使厅堂有人的地方避开雷击,消除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的危险而设计的。(来源于1990年6月11日《中国气象报》作者:曾冒华)
35、富兰克林是现代避雷针的发明者,他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36、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Francois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37、避雷针是美国富兰克林1952年发明的。1952年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闪电是一种现象,在一个雷雨天将系着金属导线的风筝放入到雷雨云中,由此次试验富兰克林引出了把雷电引入地下的设想,后来发展出了避雷针。
38、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另一个说法是铜钥匙),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关于这个“天电”实验一直存在质疑,富兰克林本人也从未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节目通过人造环境模拟实验得出结论,如果按照传言中的方式用风筝引下雷电,富兰克林肯定会被当场电死,而不可能只是“掠过一阵恐怖的麻木感”。尽管对富兰克林是否做过风筝实验存在争议,但他是在1750年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科学家,即使他做过风筝实验,也肯定不会和传言中的一样。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零下二十五度(摄氏)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