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励志短句
- 2023-12-27 12:01:58
王阳明励志短句
1、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2、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
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的原句。这句话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阳明先生的临终遗言,它的意思是我这一生已经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和品格。
5、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6、毋说谎,毋贪利
7、王阳明是明朝中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
8、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9、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0、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37岁龙场悟道48岁平定宁王之乱56岁提出天泉证道四句教。王阳明从立志做圣人到最后龙场悟道,也用了25年时间,我们天资不如王阳明,虽然也确立了志向,但怎么可能几年时间就实现呢?所以我们要加倍刻苦,不断超越自我,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前行!
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3、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的礼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
14、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1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7、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18、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9、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0、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1、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
22、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2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24、仍然坚持一些看似可笑的自我。——李若曦
2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6、毋任情,毋斗气;
27、譬树果,心是蒂;
2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9、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30、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感悟和领悟,才能真正明白良知真理的道理,而这种心灵的感悟是人们一生的奋斗目标。
王阳明励志短句
31、出处:王阳明《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第十六章。
32、“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33、同时,此心光明也是一种信仰,在精神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追求。
34、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较劲(斗气),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
35、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3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37、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认识到了错误后,就要否定自己,然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很多人都在责人而不责己。
38、王阳明告诫家人时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39、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写给兄弟、子女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晚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40、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王守仁
42、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43、这种信念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44、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45、此心光明,亦称“格物致知之心”。
46、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47、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原句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8、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49、因为这句话来自于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哲学思想,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的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光明和清明。
50、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51、人的确是有感情的动物,但老天给我们这种感情时,不是让我们来挥霍、放纵它的。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人如果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为其所驱使。
52、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53、能容人,是大器
5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55、凡做人,在心地;
56、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出自《传习录》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7、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58、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59、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60、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王阳明励志短句
6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62、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63、一勤读书,要孝悌
64、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6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66、“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琅琅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
67、是阳明。阳明先生在给兄弟、子侄的家书中多次强调,“夫学,莫先于立志”。为了让兄弟、子侄对他的指点真懂、真信,他还“掰饽饽说馅儿”地从四个方面讲道理。第一,为什么要先立志?因为,志是学有所成的前提。阳明先生讲,“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68、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
69、在人生中,很难做到不斗气。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愤懑,便不得其正也。”
70、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71、吾教汝,全在是。
7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做圣贤。做到了心如明镜,可以将世间万物的规律照射清楚,无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7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74、学习,必先立志。志,就是志向,就像植物的根系一样。如果种一棵没有根的植物,你再精心备垄、培土、施肥、浇灌,辛辛苦苦地劳作,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气儿。
7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6、节饮食,戒游戏;
7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是人身上的灯,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点亮你的那盏心灯,让它照亮你生命的旅途,给你带来温暖和快乐。
78、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雨果
79、王阳明训导家人“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说“是”,你偏说“非”,良知说“非”,你偏说“是”。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不但别人鄙视你,纵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对,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80、能容人,是大器。
81、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82、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83、“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84、《增广贤文》中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诫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感情,合理地表露情绪,这样才能提升人生的质量和敏锐度。
85、能下人,是有志;
86、学谦恭,“谦”,就是谦下。《易经》中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王阳明对《易经》了如指掌,当然知道谦的力量,所以他告诉家人和弟子们,要谦恭。
87、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88、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王阳明早就说过,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它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但是,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89、因此,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90、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励志短句
9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92、节饮食,戒游戏
9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是阳明先生的遗言,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的教诲。
94、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9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96、蒂若坏,果必坠。
97、王阳明说“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谦虚就是要把自己当成空的器皿,而不是实在的一块铁墩子。做人要谦虚,不能“太满”,“太满”不但装不进东西,而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98、【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99、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做圣人,以古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一步步向其靠拢,最终成为了践行知行合一的一代宗师
100、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只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既然大家都是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良知的命令,也是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
101、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光明的一面和不光明的一面,但是只有真正修为高深的人,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光明起来。王阳明认为,只有成为“君子”,即具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此心光明,而这种内心的光明也是君子的标志。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内心的光明正直,是我们追求道德高尚人格的必要条件。
102、但实际上,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而责备别人却对自己毫无益处。有句古话说的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毋责人”,遇事不要“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103、良知永远是向善向“是”的,但是,我们的心所发出的意(念头)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王阳明要求我们要诚意——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即正念头。
104、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
105、意思是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06、毋说谎,毋贪利;
107、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108、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0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110、毋责人,但自治
111、王阳明,中国五百年第一完人,他的五种人之志向,简言之就是:一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二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三是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四是改造,不贵于无过,而贵于改过;五是贵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11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确的解读意思是,“我的心已经像铜镜一样打磨的光亮,世间万物都可以照射清楚,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了。”
113、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14、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115、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16、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17、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光明的心灵,能够明白真谛,知道如何去做。
118、“勤读书”,那么读什么书呢。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
119、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无时无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所以“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120、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存心、用心。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诚意。归根结底,所谓“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说的就是:念头正时是良人,念头歪时是坏人。
王阳明励志短句
1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122、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123、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呢?
124、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26、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27、学谦恭,循礼仪;
128、这样的内心状态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外部世界,从而增长智慧和内涵。
12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30、勤读书,要孝悌
131、“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
132、汝谛听,勿轻弃。
133、凡做人,在心地
13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35、因为这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的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光明的力量,只要追求良知真理的道路,就能体现这种光明的力量。
136、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37、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整篇家书,用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138、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139、这是王阳明强调知识和行为相一致的观念,也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
140、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1、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142、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屈原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143、得意时就喜不自禁,失意时就怒气冲天,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当泛滥的情绪主宰你之后,你根本关注不了当下,分不清对错。
14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14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146、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每一句蕴藏着涵养与智慧,令人受益无穷。
147、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48、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武者小路实笃
149、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150、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王阳明励志短句
15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52、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今天分享的是王阳明十句名言。
153、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154、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不好的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学习王阳明家训,在实际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如此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155、毋责人,但自治。
156、如此,有何修身养性可谈?所以,王阳明讲“毋说谎”,要依良知而行,要有诚意。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无善无恶,但良知所发出的“意”却有善恶,这个“意”就是念头,我们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修正我们的念头,这就是诚意。
157、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孝顺父母,是王阳明家训的头等大事。
158、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啦。此心就是良知,阳明心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光复良知,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
15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161、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的经济基础,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其次,饮食不可断,不能用外力阻止人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16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6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6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5、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166、最后第四点,极符合“义”的内涵:“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循礼义。
16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68、心地恶,是凶类。
169、心地好,是良士;
170、还有另一说就是修身,齐家,立言,立德,立志。
17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72、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17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心中保持着这份光明,把它付诸实践,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获得内心和外在的和谐。
174、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75、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苏轼
176、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177、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78、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9、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180、学谦恭,循礼仪
王阳明励志短句
181、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182、小水长流,则能穿石。——翟灏
183、王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称知行合一”。
184、坚持自我的名言
185、“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可见王阳明要人勤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以其心学语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书(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的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186、王阳明曾经说过,“此心光明,亦或不光明,唯赖君子,君子之心光明。”
18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88、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189、毋任情,毋斗气
190、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191、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19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3、王阳明所谓的“戒游戏”,不是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游戏。“虽小道必有可观”。
194、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95、幼儿曹,听教诲:
196、知行合一,意味着自己所知所行是一致的。
19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98、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199、“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0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0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02、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203、夫学莫先于立志是王阳明给弟子的明示,意思是要想学习先要立下自已的志向。
204、成功的秘诀是走向目的的坚持。——狄斯雷利
205、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206、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这段话中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颗心已经光明透彻,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其实,这句话又可以被理解为“内心真诚明亮,言行自然无愧”,是王阳明倡导的一种人生哲学,主张通过不断地反省自我,修炼内心,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而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统一。
207、如何致良知呢?第一,听命于良知。第二,集义。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义。第三,量知而行“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08、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