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莆田的历史,民风民俗的手抄报。八百里加
- 2023-12-13 16:33:15
"关于莆田的历史,民风民俗的手抄报。八百里加急"
1、年,朱继祚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
2、一年过两次年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
3、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
4、莆田的元宵有千年历史“做大岁”和“元宵月”民俗与450多年前的抗倭之战有关极富地域特色
5、“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
6、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
7、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8、七月半食金果。金果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制成,蒸成后形如圆盘,色呈金黄,故名“金果”。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果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俗称“送纸”。如今迷信俗例虽已破除,但七月半吃金果的习惯仍存在。金果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
9、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10、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1、明代中国政治回归正常轨道,兴化府设立,使莆田最后确立其在八闽中占据其一的位置。这个时期莆田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无论在农业、手工业、渔业,还是在商业,都大大超过元代,提高到新的水平。特别是明中叶之后,兴化商帮崛起对后来的莆田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化上,莆田再度走向辉煌,教育体系恢复和发展,科举再现宋代荣光,文学艺术重振雄风,宗教信仰生机勃勃,“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称誉实至名归。明代中期,莆田人民前仆后继,展开抗击倭寇的英勇斗争,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成为莆田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2、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
13、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
14、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渐成习俗。莆田闹元宵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15、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16、莆田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
17、一种说,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另一种说法,从莆田各区地理名称查考,醴泉里有莆头,新安里有莆禧,黄石旧时则称莆田里。莆田各里,都是东路一带,莆头系由莆田转音,黄石系由谷域山而得名。
18、莆田地名来历之一涵江先民早在唐代就凿塘储水,筑涵泄涝、灌溉良田。唐代,位于涵江北部,开凿了洁页洋塘和南洋的国清塘为当时南北洋平原的著名水塘。涵江人民开垦耕地,多在水塘,水涵周围。
19、莆田的民俗节日是非常多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元宵节非常热闹,今年疫情的原因,元宵节也没有办成,到时候疫情过后,欢迎大家来莆田闹元宵。
20、冬至食糖丸子。莆俗冬至前夕,全家人要围在一起搓丸。《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曰:“前期粉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种丸子用糯米磨浆压干搓成,煮时放入姜片、茴香、加入板糖煮沸,质韧味香,甜美爽口。
21、元代,是莆田历史上灾难深重的时代。元初,莆田遭到元兵屠城,三万多无辜生灵涂炭,文物被破坏殆尽。元末,席卷福建东南沿海的“亦思法杭”兵乱,莆田所受到的战争创伤最为严重。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莆田教育停滞,科举式微,士人隐居山林,文学艺术衰落,社会经济文化艰难前行。然而,元代莆田历史仍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元初陈文龙和陈瓒领导的兴化军民前仆后继的抗元斗争,为莆田历史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陈文龙的“未闻烈士树降旗”的不朽名句成为莆田人不畏强暴的性格象征。
22、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其间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莆田人民从不缺席,且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如辛亥革命时的壶公山起义、五四运动中“查禁日货”和推广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思想的宣传、1926年中共莆田党组织成立、土地革命时期的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前仆后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写下光辉的诗篇。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莆田人民仍以超常的毅力艰苦奋斗,推动社会经济艰难前行,尤其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文化变革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某些领域还出现难得的复兴景象。1949年8月21日,莆田宣告解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篇章。
23、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
24、因此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白联以示抗议。
25、过完“五日岁”后,便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闹元宵活动。
26、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
27、重阳节食九重果。重阳节莆俗吃“九重果”,饮“菊花酒”。清初莆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蓝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曲果。而近代以来,人们又把曲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果。此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形,四边层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28、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
29、壶公山顶蟹洞、九华山古代图像文字、石所山仙篆石以及几十处青铜器时代遗址表明,莆田先民在远古时已点燃了文明的火种
30、莆田的元宵,具有浓重的民俗色彩,据考证,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这场浩大的狂欢盛典,是莆阳儿女坚毅性格与传统民俗信仰的深刻体现。
"关于莆田的历史,民风民俗的手抄报。八百里加急"
31、莆田一年两度春节
32、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
33、中秋食月饼、芋头、米粉、栗子。中秋食月饼,是我国各地的普遍习俗。莆俗中秋也备月饼。同时,莆仙民间过中秋最普及的食物是煨芋头、炒米粉、板栗拌猪瘦腿肉,俗称“芋君米粉炒”。这时,新芋刚上市身价百倍。栗子也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栗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锅中煮10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
34、后因二月农事繁忙,民间相约把再次过年的日子改在正月初四、初五,为了和年三十的“做岁”和正月初一区别开来,正月初四称为“做大岁”,初五称为“过大年”。初四、初五“做大岁”“过大年”的习俗构成了莆田独有的“五日岁”春节年俗,并由此衍生了白额春联、初二探亡日不走亲等一系列的年节习俗,至今已有450余年的历史。
35、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36、莆田的民俗特色是非常多的,其中妈祖是全世界都非常注重的民俗,并且莆田是妈祖的故乡,还有不得不说的是莆田的元宵节,以及平时的时候都非常注重节日的。
37、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
38、清明节莆田清明节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
39、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
40、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史称“兴化”、“兴安”,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历史上有过“科甲冠八闽”的鼎盛时期,自唐以来,涌现出2428名进士、21名状元和17名宰相。莆田市“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41、莆田元宵源远流长
42、因而,可以说,“莆田”是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浮”的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莆”是“浮”的谐音。
43、除夕食红团。莆俗民俗中,红团是象征喜庆和团圆的。年关近时,莆仙农村家家户户都忙于做“红团”。即用面粉或米粉为“团皮”原料,以红绿豆、糯米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皮包馅用木印模印成饱满的圆月形,染上食品红,以“鸡叶”(学名囊荷)为衬底,做成后放入蒸笼蒸熟,色香味俱佳,为除夕节令老幼皆喜的食物。
44、“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
45、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兴化郡城因而雅称荔城。郭沫若游莆诗以“荔城无处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点。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节令食俗。莆田民间认为大暑这一天要把热气发透,全年方能无灾无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专食羊肉、荔枝。
46、再来说一下莆田的民俗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跟其他地方的元宵节都是不一样的,莆田的元宵有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这场浩大的狂欢盛典,是莆阳儿女坚毅性格与传统民俗信仰的深刻体现,
47、莆田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48、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汉族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
49、白头春联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0、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立意)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51、清军入闽,自古崇尚民族气节的莆田人民,前仆后继抗击清军,涌现出众多的抗清义士,书写了不屈不挠的抗清历史篇章。清初实行的海禁与迁界政策,给莆田沿海居民带来了空前绝后的巨大灾难,康熙之后莆田社会经济文化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清代中后期,为了缓和因人口剧增带来的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莆田人开始大规模向周边的府县、省份乃至海外移民,影响深远。
52、莆田古称莆口,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陈天嘉五年(564年),因章昭达讨陈宝应,逃到莆口地方。(这是莆田地理最早见于史籍)。至于莆口何以后来称为莆田?据传有两种说法。
53、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占城60余日,洗劫杀戮,哀鸿遍野。次年正月二十九,戚继光入闽抗倭,倭寇弃城而去。逃亡百姓陆续返回家中,掩埋亲友,收拾家园。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相互探视伤亡情况,二月初四、初五再举行一次过年仪式。
54、妈祖信仰,是中国沿海地区传统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莆田作为妈祖故里,宫庙不计其数,如明珠散落,遍布各地。
55、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56、莆田是福建省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唐朝以来,莆田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贸城市之一。莆田文化源远流长,早期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莆田出产的潮剧、木兰花鼓、莆田踩街等民间艺术形式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此外,莆田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如清泰庙、兴化堂、南涧溪等,这些都是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的历史和文化是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