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当代高山流水写的这首诗的意思-通用52句
- 2023-12-04 21:14:29
中秋节当代高山流水写的这首诗的意思
1、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典故,它是指唐代音乐家黄巢与其好友洛阳陶渊明约定每逢佳节或相会之日,就会去到陶渊明居住的淇水边,倾听山水之音,抚琴吟唱,畅怀豪情,以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
2、传说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和颛顼是兄弟,黄帝下山游玩时,兄弟颛顼为他引路,经过一座高山和一条流水,兄弟二人在此处敬祭天地,彼此表达感激之情,并誓言终生兄弟不离。
3、回答:中秋节高山流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是说两人高山流水般纯洁的友谊或音乐技艺的精湛。
5、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锺子期也起身告辞。二人挥别洒泪,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6、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7、志:志趣,心意。
8、《高山流水》翻译:
9、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锺子期的约定,早早向晋王告了假,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站在船头等待锺子期。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锺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知有异,第二天一早就下船去,沿着岸边一路前行,想打听锺子期的住处。
10、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11、标题:高山流水
12、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3、高山流水是一种古代中国文化典故,起初出自《庄子·逍遥游》。它形容的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人生追求,通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志向、情操或者境界超越常人。
14、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15、译文: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16、伯牙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欲绝。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坟前,拿出琴来就地坐下,流着泪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之后,伯牙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说:“先生不在了,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乐曲,我还弹琴干什么?”说完,竟然双手举琴狠狠摔在地上,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以后,伯牙果然再也不弹琴了。
17、峨峨:高耸的样子
18、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琴艺不够,后去蓬莱仙岛把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中,琴艺大进。后乘舟游玩弹琴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居然能听懂他琴里的意思。于是两人成为至交好友,并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但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已经死了,于是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了一曲并摔了琴,从此再不弹琴。
19、伯牙欣喜若狂,视子期为知心好友,并相约一年之后再重临此地。遗憾的是,当一年之后前来赴约的伯牙,来此得到的却是子期已经病故的噩耗,伯牙悲痛欲绝,从此不复抚琴
20、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相传琴艺高超的琴师俞伯牙,虽然经常抚琴,但是无人能懂得弦外之音,反而在野外抚琴之时,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见,并能领会到琴音之中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意境。
21、这个典故延伸出了中华民族讲究兄弟情谊、互帮互助、忠诚不渝的文化传统。
22、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因病去世。俞伯牙悲痛欲绝,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曲毕,他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23、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24、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25、是诸葛亮带着刘备往巴蜀求籍时,在雒山下的一条小溪旁听见一位老人弹奏《高山流水》曲子,诸葛亮被曲子深深吸引,询问老人可否指教,老人答应教他,但要等水流干了才能见面。
26、该典故已成为文化经典和艺术源泉,也被传承很多优美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中。
27、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28、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问他:“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身亡了!老者还说:“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临死前,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
29、后来,诸葛亮回到庐江,开始学习这首曲子,并且结合自己的见闻体验逐渐丰富和改进乐谱。
30、是一个象征兄弟情谊的典故。
中秋节当代高山流水写的这首诗的意思
31、高山流水典出《列子.汤问》,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32、《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33、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34、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35、据说相传春秋时期的琴师伯牙和他的知己高山流水的的管乐器演奏水平都很高,他们在各自领域都非常出色,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互演奏,听得对方非常欣赏,从此成为知音好友,相互切磋琴艺。
36、后来水果然干了,这位老人赫然是著名的琴师曹雪芹,他便把自己绘制的乐谱交给了诸葛亮。
37、文章意思:
38、这个典故的具体故事如下: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许由的道士,他很懂音乐,会弹奏古琴。一天,他去拜访庄子,庄子请他弹奏一曲。许由开始弹奏古琴,琴音高远激昂,如同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潺潺。庄子听后深感惊异,说:“你的琴声仿佛是高山流水,真是非凡之才!”于是,高山流水成为形容高尚志向和境界的典故。
39、“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40、俞伯牙游览泰山遇到暴雨,只好暂停行露。被坏天气搞得心绪很恶劣的俞伯牙,以抚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久不停的雨声,后来描述由于大雨造成山崩地裂的巨响,每次钟子期都准确无误地指出琴声所传达的演奏者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万分。
41、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42、后来,高山流水在文化传承中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不仅仅是形容音乐,还可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品德和行为,表达追求卓越、不拘小节、心境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高山流水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和人生追求,鼓励人们追求卓越,超越平庸,追求心灵的高远和境界的卓越。
43、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4、因此,“高山流水”成为表达双方关系良好和技艺精湛的谈论对象。
4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46、这个典故从历史上讲,除了在文学、音乐等方面有所应用外,也常常被用于比喻“官场风云,人情世故”的人生境遇,引申出“高山流水人物”的说法,指的是坚贞不屈、不妥协、不屈服于任何压力的人物。
47、《高山流水》注释:
48、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
49、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50、高山流水的译文
51、善:擅长,善于。
52、这个故事是讲述了诸葛亮学习《高山流水》曲子的缘由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