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秦风无衣这首诗可以用作誓言么-通用31句

秦风无衣这首诗可以用作誓言么-通用31句

  • 2023-11-13 09:13:38
  • 编辑

秦风无衣这首诗可以用作誓言么

1、(2)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取胜,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国风秦风无衣》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其中:袍(páo):战袍。泽(zé)同襗(zé):内衣。裳(shang):泛称〔衣裳〕衣服。

4、我们先来看看《诗经·秦风·无衣》的原文:

5、到了第七天的时候,秦哀公终于被申包胥打动,亲赋了这首《无衣》。随即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并一举击退了吴兵。

6、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8、也许临时决定的出征,没有充足的战前准备,这首《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誓词,同时,也是一首动员令。

9、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写作特色有:

10、(1)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

11、公元前506年,根据《左传》记载,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并被吴国的君主重用。果然带着兵打到了楚国,并且攻陷了楚国的首府郢都。

1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本是一首同仇敌忾、英武慷慨的军队誓词。

13、这一路上,申包胥爬过崇山峻岭,淌过深溪浅流,手掌脚掌都磨起了厚厚的一层层的茧子。就这样,走了七天七夜,来见秦哀公。

1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5、各章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句式发出英雄的呼唤。“无衣”表明生活的艰苦。即使如此,在大敌当前,国家安全、民族生存受到威胁之际,他们仍然毫不犹豫地奋起从军。他们只是想着如何迅速有力地打击侵略者,其余的事全都弃置不顾,他们慷慨表示,不仅可以与战友共穿战袍,甚至连内衣和下裙都可以共穿。

16、(3)诗如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17、可是,秦哀公并不搭理他。他就站在秦王宫殿的院墙外面哭,连哭了七天七夜,不饮不食。史称“哭秦庭”。

18、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伍子胥”,他的父亲、哥哥被昏庸的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立下誓言要为父兄报仇!伍子胥对他的好朋友“申包胥”说: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灭了楚国。申包胥说:“好!你加油!但你如果灭了楚国,那我必兴之。”

19、这首诗当初是由“秦哀公”主唱,号召秦民从军,共御外敌之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

20、“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描写,采用的虽不是幽默夸张手法,但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互相友爱、共赴国难的精神面貌和豪爽乐观的性格,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几句进一步写出了战士们更加高昂的参战热情。“王于兴师”,说明这是全民族的抗战。国王代表国家发出号召,人民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而积极响应,踊跃从征。他们一面整顿衣装,一面修理武器,磨砺刀枪,为迎击敌人在做着充分的准备。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步调一致,互勉互励呢?每章的结句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2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3、全诗分为三章,集中描写了战士出战迎敌之前的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采用重章叠句形式,逐层深化主题。

2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5、《秦风·无衣》

26、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说我没有衣穿?我与你穿同样的战袍,若有召,我必回,赶紧整理十八般武器,与君王共赴战场同杀敌。

27、《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

28、公元前506年,根据《左传》记载,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并被吴国的君主重用。果然带着兵打到了楚国,并且攻陷了楚国的首府郢都。而申包胥作为楚国人,也记得自己“兴楚”的誓言。他当时想,谁能够救楚国呢?最佳方案就是秦国。因为当时只有秦国和晋国有实力能够救楚。而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于是他跑到秦国去搬救兵。 这一路上,申包胥爬过崇山峻岭,淌过深溪浅流,手掌脚掌都磨起了厚厚的一层层的茧子。就这样,走了七天七夜,来见秦哀公。

29、《秦风.无衣》这首诗出自《诗经》,是秦风当中的一首。

30、而申包胥作为楚国人,也记得自己“兴楚”的誓言。他当时想,谁能够救楚国呢?最佳方案就是秦国。因为当时只有秦国和晋国有实力能够救楚。而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于是他跑到秦国去搬救兵。

秦风无衣这首诗可以用作誓言么

31、三个结句中“与子同仇”是关键,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仇敌,所以在打击敌人时才能够“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因为有“同仇”、“偕作”、“偕行”这样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才会有“同袍”、“同泽”、“同裳”的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与对战友的热爱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人民的共同行动是由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所决定,相同的社会地位把他们连结在一起,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伟大的友爱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