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优选59句】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优选59句】

  • 2023-11-04 10:54:21
  • 编辑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1、译文:????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2、这些花草是屈原借以讴歌的本体,以之喻品格,喻追求,喻君臣,喻美人。

3、《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形象.

5、“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诗歌中的这些“花草”正是楚地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物的写照,诗人热爱家国,吟诗时信手拈来,却寄意深远。大量“花花草草”的引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形象美和抒情性,也使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6、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7、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8、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9、“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10、眼见小人误国,祖国不断陷入危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坐立不安、忧思苦闷的状况下,屈原创作了《离骚》。屈原是楚国的公室贵族,楚国是自己赖以依存的祖国,贵族怎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故曰“离”。

11、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13、“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14、《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15、《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6、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17、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18、《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19、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0、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2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文学史上光焰万丈、映照千古的杰作。

22、因为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

23、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24、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25、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26、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7、诗人大量引用芳花香草,是《诗经》比兴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在《离骚》中的这些花草,已成为贤人君子的象征。

28、“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29、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30、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31、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32、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3、离骚和诗经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34、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

35、“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36、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37、《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8、“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39、诗经不叫离骚,这是两本不同作品。

40、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的公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怀才不遇,反遭小人谗言,被排挤诽谤,并多次被流放。

41、离者,丽也,附丽也。屈原眼见小人妒贤误国,自己的祖国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自己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忧心如焚,故曰“骚”。骚者,动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悲也;“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其忿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其忧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动也。

42、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43、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4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45、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46、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7、接下来,“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48、《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49、《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50、诗经不是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

51、屈原在诗辞方面发明一种“骚体诗“,人们常常将他的诗与更古老的《诗经》相提并论,并创造出"风骚“一词,风骚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是一种风骚,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是一种风骚,

52、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3、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54、出自《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55、悲之、忿之、忧之、动之,骚而不安也。楚国,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诗篇,称为“离骚”。

56、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兰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以下“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57、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

5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59、《离骚》这篇长诗,以烈火般的热情,宏伟壮丽的幻想,情釆飞扬的语言,叙述了屈原修明法度,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品质,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值得一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