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六艺之文是什么-摘抄63句
- 2023-11-04 10:50:26
诗书六艺之文是什么
1、何谓礼,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史记·礼书》上有“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议,……礼者,人道之极也。”
2、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
3、古代“六艺”与孔子的“六艺”
4、引证解释
5、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指的是
6、《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读儒家六艺,说:“《乐》是用以调节精神的;《诗》是用以端正语言的;《礼》是用以明确规矩的;《书》是用以推广道德的;《春秋》是用以判断事情的;而《易》与天地共始终,是上述五艺的本源。”
8、奇怪的是,班固又将六艺分为九种,即“序六艺为九种",除“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外,还把“论语”、“孝经”、“小学”加入六艺之中,如此,称之为九艺或许更为恰当。
9、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10、儒家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11、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或者骑马的技术。
12、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13、据杨朝明考证,在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的那个时期里,两种六艺是并存的,其中“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六种基本技能,是供15岁之前的孩子们学习的,据《大戴礼记·保傅》的记载,在孔子那个时代,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孩子到十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人与社会管理,这便是《大戴礼记·保傅》所说的“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那么这个"大学",就是指六经。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在当时确实是文武双全的,因为他们少年时代既学过射、御等技能,长大后又学过六经,这并不矛盾。”
14、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15、通常我们所说的六艺,是指《周礼》中描述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然而,儒家的六艺有所不同。《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那么,儒家的六艺是指什么呢?跟《周礼》的六艺又有什么区别呢?
16、后人在解释《史记·孔子世家》中“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时,往往解释为孔子有三千弟子,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多达七十二人,其实不然,此处的六艺指的是儒家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因为上文写得很明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而非“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可见,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并不包括射箭、驾车以及算术,而仅止于《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17、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也泛指各种经书。这个释义又称“六经”。
18、⒈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
19、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分别为学习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命。其中射箭、驾车(御战车、驾车)为军事技能。
20、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21、可见,儒家的六艺与《周礼》的六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周礼》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文学、算术”这六种技能,而儒家的六艺则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22、王莽时六种字体。即古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23、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六艺现代多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24、根据班固的统计,六艺名家共七十家,著作共二千七百九十篇。
25、古代“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学问和技能。
26、这是教条给文化活性的固化,文化如果是这样固化,那就注定会走入没落。
27、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
28、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史记·孔子世家》
29、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30、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音乐上的“和”逐渐演变出与“礼”相配合,起辅助作用的、用以和谐各种礼义关系的一个概念。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惑智乱,作出有违礼义的事来。
诗书六艺之文是什么
31、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32、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
33、乐指音乐。
34、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
35、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
36、而在孔子时期孔子给学生们教授的六艺则是由孔子整理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的统称:“因为在孔子整理传授这六部典籍时,并没有"经"这个说法,因此它也叫六艺,一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孔子研究院的杨朝明先生这样说。
37、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
38、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9、礼指礼节或礼仪。
40、那么,在孔子及其弟子、墨子及其弟子、子思及其弟子、孟子及其弟子等一代代伟人大家的一再教授熏陶下,无论他们教授的是不是诗书礼乐或者六艺,都是在教育、在养成学习的习惯。
41、六艺有三种释义,不过最常说到的是前两种:
42、六艺,含义有二:
4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44、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45、书指书写,读书识字,写文章。
46、所谓“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选编成书,即《尚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
47、数,指:算术、算法等。
48、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49、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
50、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51、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才艺。
52、射指射箭的技术。
53、然而,由于孔子的影响巨大,后人在对六艺进行阐述时就与孔子有意挂钩,把周代六艺与孔子所谓的“六艺”混同,六艺,后来就成为儒家专项名义,而被人们忽略了其教化的普遍意义了。
54、射,射箭;
55、六艺,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
56、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
57、“诗”,指的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三千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或“诗三百”,即流传下来的《诗经》。孔子认为“诗”的作用有四个方面:激发道德情感;观察风俗盛衰;增进相互情谊;批评政治得失。
58、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
59、早在孔子之前的西周时代,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60、截至班固所处的西汉,对《易》进行阐释的有十三家,著作共二百九十四篇;对《书》进行阐释的有九家,著作共四百一十二篇;对《诗》进行阐释的有六家,著作共四百一十六卷;对《礼》进行阐释的有十三家,著作五百五十五篇;《乐》类著作共六家,一百六十五篇;《春秋》类著作共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诗书六艺之文是什么
61、儒家的六艺则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62、三国·吴·韦曜《博奕论》:“伎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63、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本书,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与四书合称为“四书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传承下来就只剩下了五经,称“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