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的拼音【优选24句】
- 2023-06-15 15:39:56
海市蜃楼的拼音
1、海市蜃楼,汉语成语,拼音是hǎishìshènlóu,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蜃(蛤蜊)为雉(麻雀)入海所化。现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出自《史记·天官书》。
2、“蜃”,初见于《说文》中,“蜃”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3、海市蜃楼是指在海边或湖边出现的虚幻景象,通常是由于大气折射导致的光的变形而产生的。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符号,经常被用于神话和传说中。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解释了海市蜃楼的本质,它是由于空气密度的变化导致光线的折射产生了虚幻的景象。
4、造句如:1、梦想不是空想,不是海市蜃楼,实现梦想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5、这些空泛的名声,有如海市蜃楼,并不实在。
6、海市:海上城市的幻景;蜃:大蛤蜊。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一种奇异幻景。
7、海市蜃楼原本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所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它的形成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及成像的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征有密切联系。一般在海边或者沙漠中能看到这些虚幻成像的楼台城郭。现在一般多用这个词语比喻一切虚无缥缈的事物。
8、hǎishìshènlóu
9、拼音为:hǎishìshènlóu。
10、比喻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幻景,它虽然美丽却不是真实的,虚无缥缈而又景色美丽,这景色有点像人死之前的回光返照,纵然景色迷离,幻景真切,有如一个炮仗在天空中爆炸,闪现出绚丽五彩斑斓的光芒,是那么的美丽和短暂,且又那么令人留恋而神往,这主要是因为它神秘而让人产生无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吧!
11、海市蜃楼的意思是比喻虚假、不真实、不存在的东西,其本意是一种因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该词语含贬义,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12、自然往往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出现,想要捕捉的时候,它们又被虚伪给替代了,所以时间上的艺术家多是画静物,天性的美在他们眼中是十分可贵的。
13、这种现象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条件,例如冷暖气团相遇、湖面或海面的温度差异、高度的变化等。海市蜃楼不仅令人惊叹,它也展示了大气光学的奇妙之处。
14、海市蜃楼一词出自《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15、与海市蜃楼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空中楼阁、子虚乌有、虚无飘渺等。
16、这种幻景常发生在海上和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蜃能吐气形成街市楼台的幻景,故名。指虚无缥缈的或幻觉中的事物。也指无法实现的虚妄幻想。
17、不是云,具体是什么,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
18、答案: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也比喻不可企及的虚无的梦想。
19、意思是比喻虚假、不真实、不存在的东西,其本意是一种因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该词语含贬义,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20、“蜃”,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shèn。“蜃”的基本含义为蛤蜊,如蜃景。
21、【海市蜃楼】【拼音】hǎishìshènlóu 【解释】蜃:蛤蜊,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通称海市蜃楼。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3.也可用来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出处】语出《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可望而不可即】 拼音:kěwàngérbùkějí 释义:即:接近。可以望到但无法接近。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 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渴不可耐】 拼音:kěbùkěnài 释义:渴得不能忍耐了 示例:天气真热,我已经渴不可耐【空中楼阁】kōngzhōnglóugé【释义】悬在半空中的阁楼。1.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合实际的计划。2.虚构的事物。【用法】作主语、宾语;指虚幻的事物。
22、在日常使用中,“蜃”也常做名词,表示古祭器,如蜃器。
23、科学认为,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可是某些海市蜃楼出现了古代影像,这就无法解释了。
24、近义词:空中楼阁,梦幻泡影,镜花水月,虚无飘渺,子虚乌有,虚无缥缈[拼音][hǎishìshènlóu][释义]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