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优选汇总32句
- 2023-04-06 16:46:50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1、这个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人要感恩,不要将一切恩惠都视之为理所当然!
2、我把内容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怀着感恩的心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找任何看似合理的借口逃避责任!全力以赴,更加主动,更加勤奋,更加完美的完成工作!
3、这个让我想到的除了强调服从和执行力,更多的就是责任感!对自己,对别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应该有的责任感!
4、现代一些中年人,虽有国家的栽培,上司的提携,自己尚未能发挥所长,贡献于社会,却也不满现实,诸多委屈,好像别人都对他不起,愤愤不平。因此,在家庭里,难以成为善良的家长;在社会上,难以成为称职的员工。
5、今日的许多年轻人,自从来到尘世间,都是受父母的呵护,受师长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视恩义如草芥,只知仰天地的甘露之恩,不知道回馈,视别人对他们的一切为理所当然,由此可见内心的贫乏和无知。
6、为何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原谅一个陌生人的过失,却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或上司耿耿于怀呢?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视每天相处的亲人朋友老师
7、书中写道: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8、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国家的、师长的、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不要忘了感谢你周围的人、你的亲人朋友老师,你的上司和同事。感谢你的家,感谢给你提供机会的学校,不管怎么样,感谢给你提供机会的公司。无论是挑战或者是磨难。
9、《20个上幼儿园的好理由》作者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而幽默的情节,帮小读者构造了一个不上学的假想世界,那里的生活惊险而刺激,但最后小朋友还是选择上幼儿园。
10、这个临终的场面是感人至深的。年仅十六的伊莎贝尔能够如此尊严地走向死亡,她的勇气从何而来?以她的年龄,她不可能对生死问题做过透彻的思考。她也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不真正相信死后的生命。在她弥留期间,有人送来几本关于死后生命的书,她不屑一顾,在日记里写道:“我才不会去读那些破书呢。”她还叮嘱过母亲,在她死后,倘若牧师想安慰他们,就给他读她的日记,因为“这样可以免去一些废话”。书中收录了这些日记,而我们读到,直到实施按乐死的当天,她在日记里表达的仍是对治愈的盼望和对死的恐惧。
11、我一定要像这个孩子一样有孝心的!
12、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生活在于积累,我们要努力的去生活,坚持梦想
13、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院子里,生长着两棵树,一棵是白杨,长得高大笔直;另一棵是矮小弯曲的榆树。老师告诉孩子们长大做栋梁,要像这棵白杨树一样,高大笔直。千万不要像这棵榆树,矮小弯曲。但一个孩子却说他要做那棵弯曲的榆树!老师很生气,问他:“你为什么要做榆树?”他含着泪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弯曲的榆树不成材,但可以做一个拐杖!我妈妈得了半身不遂,走路老跌倒,我要是拐杖,就可以扶着她不让她再摔倒了。”那一刻,这位老师的怒气烟消云散,并对这个没有远大志向的孩子肃然起敬。
14、或上司的种种恩惠,将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不是动辄就寻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而是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15、不,她没有找到任何理由使自己乐于接受死。然而,当她看清死的不可避免时,仿佛在一瞬间,她坦然了。关于她的最后的勇气的来源,作者分析得对:“你的坦然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受了那个最重大的决定的影响:我们一直生活在真实中。”在整个过程中,医生和家人没有向病人隐瞒任何事情,彼此有着最深的沟通。我相信,正是在这样一种信任氛围的鼓励下,在伊莎贝尔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伟大的自尊悄悄地、以她自己也觉察不到的方式生长起来了,并在最后的时刻放射光芒。
16、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突然患了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死于十六岁半。十年后,她的母亲写了这本书,回忆了女儿从发现患病到去世的一年中的经历。作者不是一个作家,只是一个母亲,也许这正是本书的一个优点,用拉家常一样朴素的笔触来叙述一个悲伤的家庭故事,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实上,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切真实的悲剧都仍然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平凡性是它们的本质,诗意的美化必然导致歪曲。
17、羔羊跪乳,,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是要有感恩的心。
18、这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不做栋梁的理由》,其中一个孩子说的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那颗孝心。
19、这黄金定律不仅是一种道德法则,它还是一种动力,能推动整个周围环境的改善。当你试着待人如已,多替别人着想时,你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善意,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这种善意最终会回馈到自己身上。如果今天你从周围的人那里得到一份同情和理解,很可能就是以前你在与人相处时遵守这条黄金定律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20、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
21、书中更写到:“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22、不管是在待人接物或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好的结果,达到自己的办事目的。我通过读结果第一、理由第二才深深的感到,只有树立结果第一、理由第二才能使我们在办事过程中不断的协调与解决问题,去想办法尽最大限度的去达成工作目标,第二、有利用所办理事项的顺利达成,第三、有利用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树立了这种观念就是对自己不知不会的尽快的去学习与撑握。
23、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或许能重新赢得别人的欣赏和关怀。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思考问题的习惯,最起码我们能够做到内心宽慰。
24、(一)我们要感恩!
25、我看完这篇文章,也为这个孩子的话感动许久,做一棵弯曲的榆树,只为那对妈妈小小的孝心,孝心无价。孩子不做栋梁的理由便源自他那颗晶莹剔透的孝心。这颗心,不张扬、不浮华;这颗心,拳拳爱意,感天动地。我们常常习惯了索取,认为亲人的爱理所当然。孰不知,爱是相互的——当你付出爱的须臾,你得到的更多,譬如亲人感动的微笑,譬如自己快乐的心情。我想,要是当时这个孩子的妈妈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动地和他拥抱,那场面会是多么的温馨呀!我相信,这个孩子的孝心一定会感动更多的人。他虽然是一个乡下的孩子,但是他的孝心是城里很少见的,如果他能一直保持这棵孝心,那么,以后他一定会幸福的!
26、《没有任何借口》里边作者说:我曾经为他人工作,那时候我对这一黄金定律还不理解,认为老板太苛刻。现在我为自己工作,却觉得员工太懒惰,太缺乏主动性。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看待问题的方式。
27、成功守则中的黄金规律:待人如已。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
28、读完这本书,最使我难忘的是伊莎贝尔临终前的表现。自从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以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怀着最热烈的求生的渴望,积极配合治疗,经受了多次化疗的痛苦折磨,但未能阻止病情的恶化。有一天,她接受了一次肺部透视检查,结果表明肿瘤已进一步扩散。她当即平静地做出了按乐死的决定,并要求立即执行。医生把针头插进了她的血管,点滴瓶里的药物将使她逐渐睡去,不再醒来。在神智还清醒的几十分钟里,她始终平静而又风趣地和守在周围的亲人交流。她告诉弟弟,当他第一次幽会的时候,她会坐在他的肩膀上悄悄耳语,替他出谋划策。她祝愿家人幸福,并且许诺说,如果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什么问题,她会跟亲爱的上帝稍微调调情,让上帝通融一下。她分别向爸爸和妈妈约定每天会面的时刻。她问妈妈,她到了天堂,从未见过面的外公外婆是否会认识她。她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终于沉入寂静,而她的生命是在两天后结束的。
29、费拉尔·凯普所著写的《没有任何借口》据说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是每一位员工的必读本。美国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地追求卓越以至于在它的历史上培养出了二位总统、五位五星上将、3700名将军以及无数精英人才。在商界,自二战以来,在世界500强里,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2000多名,总经理5000多名。他们在这种行为准则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些数据的罗列,已无需怀疑他的合理性。
30、虽然1分不给但还是给你写了一个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31、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必须提一下的。在准备实施按乐死之时,伊莎贝尔的弟弟从外地赶到了医院。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请求医生继续对姐姐进行治疗。这时候,做母亲的心痛欲碎,但却用异常坚定的口气说:“凡是不尊重伊莎贝尔自己的决定的人,一律不准进入她的病房。”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位母亲充满敬意。毫无疑问,在女儿的血管中流着这位平凡母亲的高贵的血。
32、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德国故事,我在读时常常想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也曾经或者正在上演类似的故事。多么年轻美丽的生命,突然遭遇死症的威胁,把全家投入惊慌和悲痛之中,这是人世间最平常也最凄怆的情景之一。无论谁遭此厄运,本质上都是无助的,在尽人力之后,也就只能听天命了。想到这一点,我真是感到无奈而又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