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著名诗句赏析汇总76句
- 2023-05-30 16:29:22
李白著名诗句赏析
1、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2、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3、唐代:李白
4、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们叫也没得用呀,哥的小船已经过了千万重山了,拜拜了您嘞。
5、第一句“霜落荆门江树空”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如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因为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勾勒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6、此诗共二十句,分为两个部分,以十句作为一个部分,前后思想贯通,展示作者理性与悟性相互作用的心象。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诗情跳荡,变化莫测,意脉妙结,自然浑成。
7、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8、“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这两句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句写长江江⾯的远景,点醒“望”的⽴脚点和表现诗⼈的淋漓兴会。诗⼈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个地⽅遥望天门⼭,他“望”的⽴脚点便是从“⽇边来”的“⼀⽚孤帆”。读这⾸诗的⼈⼤都赞赏“两岸青⼭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不动的⼭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脚点“望天门⼭”,那⼤概只会产⽣“两岸青⼭相对⽴”的静态感。反之,⾈⾏江上,顺流⽽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姿
9、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0、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1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12、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借用“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表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13、朝辞白帝彩云间,
14、解读李白诗两首
15、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16、写作背景是:李白被流放了,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流放,可以简单理解成今天的被看守所关拘押起来,对文人来说是无比巨大的打击。本来是要关十五年,突然传来消息,大赦天下,解放了,高兴不高兴?
17、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18、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19、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20、时,“两岸青⼭相对出”的感受就⾮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过程中“望天门⼭”时天门⼭特有的姿态,⽽且寓含了⾈中⼈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似乎正迎⾯向⾃⼰⾛来,表⽰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当更加兴会淋漓。
21、《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的是作者期望尽早建功立业、功垂千古、名留史册的强烈用世之心。
2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23、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24、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25、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6、很久不看李白的诗,偶然看到,感触颇深。
27、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28、于是白哥诗兴大发了,提笔就来:
29、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30、“此行不为鲈鱼鲙”,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驾便归。李白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造成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全诗仅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李白著名诗句赏析
31、未就丹砂愧葛洪。
32、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33、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34、李⽩〔唐代〕
35、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36、轻舟已过万重山。
37、千里江陵一日还,
38、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39、这首诗人人都看过,但真正理解的,恐怕不多。
4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1、望天门⼭
4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这两句写诗⼈远眺天门⼭夹江对峙,江⽔穿过天门⼭,⽔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句紧扣题⽬,总写天门⼭,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去的壮阔⽓势。它给⼈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本来是⼀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成为东西两⼭。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指河西的华⼭与河东的⾸阳⼭),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命⼒的事物,显⽰出冲决⼀切阻碍的神奇⼒量,⽽天门⼭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条通道。
43、这⾸诗写了碧⽔青⼭,⽩帆红⽇,交映成⼀幅⾊彩绚丽的画⾯。但这画⾯不是静⽌的,⽽是流动的。随着诗⼈⾏⾈,⼭断江开,东流⽔回,青⼭相对迎出,孤帆⽇边驶来,景⾊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带的雄奇阔远。⼀、⼆句写出了天门⼭⽔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势,给⼈惊⼼动魄之感;三、四句写⾜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势。
44、飞扬跋扈为谁雄?
45、这首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46、三峡两岸地势高耸,两岸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叫破喉咙也没得用,不管你是六耳猕猴还是通背猿猴,白哥一心想回去,你们再怎么叫唤,阻挡不了白哥回家的心。
47、杜甫《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48、可以知道,李白写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喜悦。这种喜悦,比起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还要强烈得多。他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重获新生。
49、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50、“朝辞白帝彩云间”。明明是个流放之地,是个关押他的地方,此时看来确却和天堂一般,彩云缭绕啊,没办法,白哥心情好呀,心中那是啷哩个啷。
51、第⼆句写天门⼭下的江⽔,⼜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和反作⽤。由于两⼭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句是借⼭势写出⽔的汹涌,那么这⼀句则是借⽔势衬出⼭的奇险。有的本⼦“⾄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势。可⽐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触⼭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东流⾄此回”,同样是描绘万⾥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七⾔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5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3、作者:杜甫
54、秋下荆门李白
55、接着“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距离,一日就到,很显然不可能呀,没关系,路程虽然到不了,但白哥的心已经飞回去了,因此千里江陵能够一日还。
56、两岸猿声啼不住,
57、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58、答:李白绝句四首赏析如下:
59、痛饮狂歌空度日,
60、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李白著名诗句赏析
61、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62、对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的赏析,
63、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6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65、唐·李白
66、望天门山
67、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68、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69、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70、《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7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72、秋来相顾尚飘蓬,
73、“孤帆⼀⽚⽇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
74、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7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6、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关于此诗的写作地点,一般都认为是黄州赤壁,如明弘治《黄州府志》、民国著名地方志学家王葆心的《黄州赤壁沿革考》等皆持此说。当代丁永淮先生甚至还专门对此诗进行过考辩: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数次顺大江上下,游览过古城黄州和古迹赤壁,是完全可能的。李白写有《赤壁送别歌》,大致可以肯定为作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这年春至秋,李白都住在江夏(今武汉),营葬吴指南于武昌(今鄂州市)之东,过江游览黄州赤壁是完全可能的。当时无论是蒲圻赤壁还是武昌赤壁,都没有可供人游览的建筑物,更不是送别的处所,只有黄州赤壁具有这些条件。因此,李白的这首《赤壁送别歌》虽然没有点明写的是黄州赤壁,但应可以肯定是在黄州写的,记的是黄州送别友人乘船东去(“君去沦江弄澄碧”),写的是“黄州赤壁”(《东坡赤壁》)。 《赤壁送别歌》依题立义,紧扣怀古与送别。首联及颔联凭吊赤壁大战,“二龙争战决雌雄”讲大战之意义,“赤壁楼船扫地空”写大战之形势,“烈火张天照云海”状大战之情形,“周瑜于此破曹公”说大战之结果。颈联及尾联则是送别友人,不作儿女泪别之态,而是谆谆告诫友人离去后,要把“鲸鲵唐突”的消息告之,以便共同欣赏,以此显示双方志趣相投。 在这首豪放诗歌中。李白以炽烈的情感,驰骋想象,尤其是“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两句,真切地再现了“火攻”景状,给人强烈刺激的印象,也巧妙地融进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他与三国英雄神交异代的渴望。整首诗充溢豪迈气势,展现了浪漫风采,显得笔酣墨饱,波澜起伏,纵横恣肆,奇伟瑰丽,不愧大诗人之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