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20字-推荐55句
- 2023-05-29 16:49:45
凿壁偷光的故事20字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应害怕向他人寻求帮助,互相扶持才能一起渡过难关。
2、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
3、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故事中,一个人在房屋内工作时,因为没有窗户,无法获得光线,便向邻居借光。
5、主人感到奇怪,问衡。衡说:“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6、你好,有位学者住在窄小的屋子里,后面是一堵高墙挡住了阳光,他无法读书。于是他想到了挖墙,最终成功凿出了一个小洞,通过这个小洞借来了阳光,终于可以愉快地读书了。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7、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
8、一位穷人听说邻居家有窗户,便向邻居借光。但邻居不愿意,于是这位穷人就在他的墙上凿出一个窗户,终于有了光。后来邻居家的人也为此受益。
9、主人感叹,借书给匡衡,匡衡得以成为大学问家。
10、凿壁偷光主要讲述的是在汉代又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11、事例可看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坚持读书,创造条件达到目标。要坚持不懈。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12、同县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富多书,于是匡衡去他家做雇工但不求报酬。
13、凿壁偷光的故事中,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可以看出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14、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15、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1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应该被外界因素所困扰,要坚持自己,克服困难,不要被外界的环境影响。
17、凿壁偷光的故事由此引出了一个成语:凿壁偷光。多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成语出处晋朝时期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18、西汉时期,少年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却照不到他家,于是他穿壁引光,让光照在书上,得以夜间读书。
19、凿壁借光的故事讲述的是赵押院为了让自己的书房能够有足够的光线,决定向邻居的墙壁凿了一个小洞,从而借光。
20、后来听说邻村有一姓文的财主藏书甚丰,他就到文府帮佣,与文家讲好,不讨报酬,只求能够阅览藏书。他一面做佣工,一面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荐到朝廷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21、西汉经学家一一匡衡字稚圭,自幼家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而透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其“凿壁偷光”的故事广为后人称颂。
22、因其勤学经、史、子、集,成当代之大儒,九试入官,至汉元帝时期先后升任御史大夫、丞相、封乐安候。然其在封地问题上,利用郡图之误,侵吞多占封地达4万亩,终被弹劾,贬为庶民,返乡而终。
23、凿壁借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一个人在深山野林里认识了一个选择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山洞里住下的人,后来他发现这个人每天都需要点蜡烛才能看得见东西。
24、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并且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着邻居家这微弱的光线读书。
25、于是他向洞外凿了一个小洞,让光线透进来,帮助这个人省去了蜡烛钱。
26、原因是因为赵押院希望自己能够在书房里读书学习,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光线,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效率。
27、凿壁借光这个故事源远流长,它的结论是“应以智慧克服困难”,原因在于古代没有灯光,楼房之间不留缝隙,若在里面没带着灯,是黑暗一片,无法线索;而借光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借光成了困境的解决之道。
28、延伸来说,遇到问题或困境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寻找各种解决方案,不要固步自封,懈怠不前,要有智慧去克服困难。
29、扩展资料:
30、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的故事20字
31、西汉有个叫匡衡的人,在邻居墙上凿洞借光读书。
32、凿壁借光的故事是存在的。
33、西汉的匡衡在年少时家境贫寒,在夜晚读书没有油灯可以照明,于是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到他家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只希望可以读遍他家的书。那户人家的主人深受感动,就借书给匡衡读。凿壁偷光现在比喻家境贫寒而读书刻苦。
34、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35、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36、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
37、凿壁偷光
38、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认真的学习,不要半途而废。
39、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是说的匡衡的故事,匡衡虽然家里很穷,但他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孩子,晚上,他买不起灯,家里没有灯光,他就想了个办法,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个洞,从洞口可以透出邻居家的灯光,他就借着邻居家的灯光来学习。这个成语比喻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人。
4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们,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
41、据说,宋代有位书生在住房内光线不足,无法阅读。
42、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43、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44、《凿壁偷光》的道理:天道酬勤,勤奋终有回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学习环境再艰苦,也不要半途而废,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通过刻苦勤学去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45、据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邻居家常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匡衡于是请求杨母同意,在自家墙上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46、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汉元帝时官至丞相。
47、他就想到把自家房间和隔壁屠户的房间分隔开的墙给凿开一个洞,以便借光看书。
48、凿壁借光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讲述一个人借助邻居的光线完成工作的故事。
49、凿壁偷光的故事如下:
50、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
51、大学问家匡衡少时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居家蜡烛的光亮照不到他们家,于是,他就在墙上砸了个洞,让光照在书上读书。
52、可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需要靠自己,邻里之间互相扶持也是很重要的。
53、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发掘资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54、匡衡很爱读书,但家里很贫困,晚上只好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邻居家的灯光学习。
5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寻找解决方法,并且需要有勇气和创意,而不是被困难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