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53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53句

  • 2023-05-23 11:29:16
  • 编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2、第一件是作者初到沈阳,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4、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5、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6、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7、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8、“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

9、《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文讲了三件事。

10、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11、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所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不是讲的八国联军侵华的事情。

13、不是的。

1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5、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16、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17、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是软弱无能的,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先后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9、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22、抗日战争初,他在后巷地区组织起三四十人的抗日自卫团,后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任连长、独立大队队长等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第四行署保安司令部短枪队队长。民国30年(1941年)11月,中共路北特委批准陈沚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

23、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24、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25、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26、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27、写的是少年耳闻目睹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28、周恩来记在心里,一次背着伯父和同学偷偷去了租界,看到一个妇女被外国人欺凌,国民却敢怒不敢言,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2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上学时候说的啊!那时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已经结束很久了。当时清末民初中国积弱周总理忧心国家,课堂上老师提问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有学生说为了父母,有说为升官发财。只有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总理自学生时代就心怀家国,并用一生去践行其誓言。

30、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

31、周恩来12岁随伯父来到奉天读书,伯父嘱咐他不要到租界去,因为中华不振。

32、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33、于是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4、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35、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36、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37、如果清政府是强有力的政府,首先是外国宗教势力是不跟轻视清政府和中国人的,也不敢为非作歹的,因为清政府会对为非作歹者绳之以法。

38、其次,正因为官府的不公及不作为,激起民众的不满,对外国洋势力的愤恨,日积月累,导致暴力发生。

39、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

40、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41、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42、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43、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

44、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45、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

46、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4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作者是陈沚,我国著名艺术家,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8、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又不敢得罪外国洋人,在制止双方的冲突中没有做不到公正,又没有约束力,致使矛盾升级,酿成大祸。

49、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

5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1、但是,清政府是惧怕外国洋人的,所以造成洋人和二毛子横行霸道、欺凌百姓,不把官府放在眼里。

52、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

53、清政府先是弹压不住,后是利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仗,最后又是出卖义和团,一错再错,差点葬送了中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