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有坚忍不拔这个词吗【优选22句】

有坚忍不拔这个词吗【优选22句】

  • 2023-05-19 10:04:12
  • 编辑

有坚忍不拔这个词吗

1、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表现和做法的不一样。坚韧不拔:指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坚强,其中韧是有抗折断的能力,有怎么折也折不断的意思。

2、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3、坚持不懈去做一件事情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外界障碍和压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4、成语出处:方毅《读》:“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5、意思是坚强忍耐不可拨除。出自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拔:不可拔除,不可动摇,形容牢固。

6、“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一般认为,二者是异形词(《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坚忍”,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坚韧”,指的是坚固有韧性,也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这两者都可以和“不拔”组合,形容意志坚强,任何艰难挫折都动摇不了。两者也有区别:①来源方面:“坚忍不拔”语本《史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忍”,后苏轼在《晁错论》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话;而“坚韧不拔”出现较晚,丁玲《根深叶茂》中有“是……坚韧不拔……的北大荒人”。②语义方面:“坚忍不拔”在字面上看,较强调主观意愿;而“坚韧不拔”的主观意愿则不太明显,更强调持久性和一贯性。“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属于异形词,一般可以通用,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颁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没有收录。而实际上,这两个词语并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不同版本的词典收录不同,是由于不同的词典的编著目的、读者对象、作者认识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致。

7、这种特质是一种坚定的毅力和意志力的表现。

8、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特性和姿态的各自的不一样。坚韧不拔:它的特性是不但坚强,还特别有韧劲儿,并且这种坚强和韧劲儿是不可动摇或者不可撼动的。比如:他在学习上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忍不拔:是指一个人不但坚强,还有对人对事有一定的忍耐能力的特性,有咬着牙干下去的姿态。比如:锄地时锄柄把我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但我还是咬着牙坚忍不拔地干下去。

9、坚韧不拔是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有韧劲儿的定力,例如:我国的军事科学家和军工企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制造了我国的第三艘航母,也是电子弹射舰载机的航母;坚忍不拔:是说明一个人对什么事物的忍耐能力的,他能坚强地一直忍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0、“坚韧不拔”常用在学习上或攻关上,“坚忍不拔”常用于志向(立志)上及主观意愿上。

11、延伸来说,坚忍不拔的人往往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们能够以更有力的动力去应对各种的挑战和困境,加速自己的行进速度,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12、发音jiānrěnbùbá

13、“坚忍不拔”和“坚韧不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态度或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但“坚忍不拔”一般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而不动摇。例:爸爸的菜园被洪水冲没了,可他没有气馁(něi),仍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开垦出新的菜园。而“坚韧不拔”更强调持久性和一贯性。例: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为党工作。“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一般认为,二者是异形词

14、坚忍不拔的意思是持续不断地追求目标,不因途中的困难、挫折而放弃。

15、成语解释:拔:动摇;改变。形容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

16、来源方面:“坚忍不拔”语本《史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忍”,后苏轼在《晁错论》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话;而“坚韧不拔”出现较晚,丁玲《根深叶茂》中有“是……坚韧不拔……的北大荒人”。

17、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8、同时,坚忍耐心也是建立自己的信心和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树立自己的信心和自信。

19、答:坚韧不拔和坚忍不拨的区别是一个是韧,一个是忍。按道理说应该是用坚韧不拔。他主要是反映一个人要有韧劲,要以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对于坚忍不拔这个说法不正确,他是叫你忍,所以说说不通,忍就是忍耐不存在坚忍。应该是坚韧不拔才是正确的。

20、二者的区别是:“坚韧”指的是坚固且有韧性(坚持不动摇),“坚忍”指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

21、例如: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咬紧牙关,坚忍不拔,就是不回答敌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22、语义方面:“坚忍不拔”在字面上看,较强调主观意愿;而“坚韧不拔”的主观意愿则不太明显,更强调持久性和一贯性。《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