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原文和译文-摘抄108句
- 2023-05-17 10:35:16
潼关的原文和译文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3.赏析:《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2、朝代:唐代
3、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4、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5、山入潼关不解平。
6、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8、“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9、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
10、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11、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12、翻译: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13、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14、【原诗】
15、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16、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7、⑸要:同“邀”,邀请。
18、答: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19、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20、⑾哥舒:即哥舒翰。
21、【注释】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解:懂得
22、元代·张养浩
23、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2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6、白话译文: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
27、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28、望西都,意踌躇。
29、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30、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的原文和译文
31、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着被束缚,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32、(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3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4、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
35、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36、《山坡羊·潼关怀古》。
37、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38、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9、【译文】
40、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41、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42、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43、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4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6、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4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8、作者:张养浩
49、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50、山河表里潼关路诗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51、“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52、朝代:元代
53、元代诗人张养浩。
54、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55、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56、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57、《潼关》表达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
58、作者:杜甫
59、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60、“山河表里潼关路”出自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的原文和译文
61、答: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62、终古高云簇此城,
63、原文如下:《山坡羊·潼关怀古》
64、【原文】《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65、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66、《潼关》
67、《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8、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69、全诗如下所示:
70、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71、这首元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72、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7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7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75、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76、《山坡羊·潼关怀古》
77、一、理解性默写:
78、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79、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80、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81、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82、答: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
83、河流大野犹嫌束,
84、“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85、近代谭嗣同
86、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
87、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9、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90、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潼关的原文和译文
91、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92、答: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9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习题】
9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95、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9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7、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8、“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99、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着被束缚,
100、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1.出自:谭嗣同《潼关》
101、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102、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主题思想】
103、秋风吹散马蹄声。
104、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105、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106、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107、清·谭嗣同
108、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