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季羡林的重要事件-通用49句

季羡林的重要事件-通用49句

  • 2023-05-17 10:30:08
  • 编辑

季羡林的重要事件

1、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2、“文革”中,季羡林受到了批斗和不公正的待遇,他被安排在传达室工作。即便如此,他用5年时间“偷偷”地翻译了长达8万行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这部译著成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3、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4、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5、济南求学

6、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卒于2009年7月11日。山东聊城临清人。

7、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晓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读俄文、法文,尤其精通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8、我就记住了他和李肇星讲的一句话“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让我受益匪浅!

9、至2003年,季羡林的全部著作有约1200万字,《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80多岁高龄完成了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龟兹与焉耆的佛教》。他是一位“杂家”,其散文《留德十年》、《牛棚杂忆》、《清塘荷韵》等流传甚广。他更为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创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设“中国书院”、主编《传世藏书》等。

10、季羡林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是整个家族后继的唯一男孩,6岁时就离开父母,投奔济南的叔父求学。1930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西洋文学系。他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他在学术上奋勇向前的劲头和远大的目标,是在人生的种种经历和际遇中逐渐树立起来的。

11、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2、苦涩童年

13、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还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14、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

15、季先生终生遗憾的,应该还有婚姻。季羡林在《寸草心》中叙述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季羡林对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1946年回国,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16、季羡林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7、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8、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19、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0、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21、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22、在哥廷根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极大地激发了季羡林的学习热情,他最终将自己的学习目标锁定在很少有人研究的梵文。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他先后师从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还学习了英文、俄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1941年,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化》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此,季羡林曾写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23、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24、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25、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26、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季羡林无法回国,便在汉学研究所任讲师。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饥肠辘辘”的境况下,他并没有因自己成功的博士论文止步,而是继续钻研佛教混合梵语,并用德文写出了几篇有创见的论文,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梵文学界的地位。

27、年解放后,由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东语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北大最小的系变成了最大的系。季羡林成了大忙人,不仅主持系内工作,还任过校工会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东方研究会会长等职,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不仅不感到劳累,反而很兴奋,认为自己是真正地在为人民服务。

28、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29、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30、改革开放后,季羡林获得了新生,重新任东语系主任,还任副校长等职,社会兼职也很多。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擅长交际和当领导,学术依然是自己的人生重点。他每天坚持凌晨4点起床,读书、写作或是翻译,8点去上班,晚上加班加点读书、写作,甚至把开会、吃饭、接待等“边角废料”时间也利用起来从事研究。年逾古稀,满头银发的他仍终日精神矍铄,骑自行车来往于图书馆和家之间,速度之快令人担心。

季羡林的重要事件

31、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32、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职。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33、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34、在清华,他结识了陈寅恪、朱光潜、吴宓等名师,还旁听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名师的言传身教、众多志同道合年轻人的交往、清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的风气,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0出头的大学生,但在文学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见地。1934年毕业后,他回到省立济南高中做了一名国文教员。1935年,他幸运地被录取为清华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当年秋季赴哥廷根大学学习。

35、季羡林一生成功丰硕,著有《季羡林文集》,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敦煌吐鲁番吐火罗文语研究导论》、《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印度简史》、《世界文化史知识》等17部专业著作。

36、年,季羡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7、留德十年

38、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39、谦和待人

40、负笈清华

41、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42、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43、年秋,季羡林辗转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被聘为北大教授,兼任新建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他曾请辞剑桥大学的聘任,决心在国内大干一场。但当时国内有关梵文研究的典籍寥寥,系里教员和学生也都很少,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加之政局混乱、经济拮据,妻儿远在济南老家,内心感到很是痛楚和无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在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40余篇涉及各种题材的文章。

44、季羡林始终将学术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在德国留学时正值二战,他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中专心研究;在“文革”中,他历经磨难,偷偷翻译篇幅宏大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年逾八旬后,他开始撰写80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还出版了《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

45、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46、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47、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48、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49、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侵权内容,请发邮件至1234556@foxmail.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手机扫码访问

手机扫码访问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嘉隆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案句子

本站内容属于网友上传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