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历史人物故事-集锦78句
- 2023-05-15 11:39:55
关于孔子的历史人物故事
1、“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2、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3、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4、他修订六经,特别是注释《周易》,让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没有中断,反而以一种更新的面貌流传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善之家等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塑造着中华民族仁,勇,智,信,礼的特征,中华民族也因此得以历经无数磨难,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挫越强,成就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5000年文明的奇迹!
5、跑官要官的二皮脸(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走后门、勾阳货见南子)、
6、“三季!!”
7、“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
8、“四季!!”
9、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10、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11、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便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12、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1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4、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15、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16、孔子真事是一事无成,全是篡谋古人之物为己出,教育弟子无一人成才治国定天下,多是儒党吹捧什么思想家,教育家华而不实,从中国真实儒统治邦以来,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到后来被元朝(当初为外邦)清朝(当初为外邦)八国联军(隔洋万里之外邦)连续取代中国主权,我不知如此腐朽荒谬之孔儒思想,社会之教育有什么过人高明之处,实在是国人之奇耻大辱。
17、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18、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19、“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20、前面的老师已经说得够全面了。我觉得孔子的成就不在教育上,他的学生成就比不上鬼谷子。他的成就主要是对后世的影响是空前的,他创造了一个文明体系的思想标准和行为准则,放在世界文明看,他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可称为世界文明的四大支柱。
21、“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
22、鄙视劳动的二流子(斥责想学劳动技能的学生为小人)、
23、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24、孔子教会了人们怎样不劳而获;教会了人们满嘴花言巧语,明里行君子事、做仁人,暗地里攀龙附凤,为获官职不择手段。《论语》就是孔子的自画像!
25、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26、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7、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28、①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9、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30、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关于孔子的历史人物故事
31、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32、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33、孔子最大的成就收了三千学子,周游列国。
34、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35、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相传,他还编写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他的仁的主张和礼的思想,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6、孔子的文化成就:
37、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38、孔子注解巜易经》使其成为六书,永远的经典,与老子的《道德经》并驾。
39、颜回输冠
40、“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41、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42、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43、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
44、“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45、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46、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47、“惭愧。”
48、他的主要事迹可以总结为:
49、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
50、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52、在《论语》中孔子倡导:
53、③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4、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55、不忠不义的叛国贼(谁给官做就想给谁当狗,哪怕是反贼淫妇)、
56、“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57、“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58、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59、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60、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关于孔子的历史人物故事
61、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
62、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63、孔子最大的事迹是流窜列国跑官要官和开办私塾,此外一生没做过一件好事,还对做好事的人打击讽刺。
64、不仁不孝的忤逆子(把母亲停尸街头、强行与老流氓合葬)、
65、“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66、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7、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
68、“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69、“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70、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71、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
72、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73、“然。”
74、年轻人蒙了。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75、“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76、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77、孔子自己说,他周游列国就像条丧家之犬,没有那个国家重用和收留他,所以在当时他也没有什么事迹,一条丧家之犬更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什么论语、什么故事都是他的学生给编撰的,多是赞美之词。真实材料也无从考证。
78、不耻下问。有一次,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时由于找不到渡口,看到一个7岁小孩,就拜他为师并问他渡口在哪里。这就是“不耻下问”的由来